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专利局历任局长是谁
申长雨 2014.01.09--至今
田力普 2005.06.19 --2014.01.09
王景川 2001.02--2005.6.19
姜颖 1998.07--2001.01
高卢麟 1998 03.29 --1998.7.14
1998.3 国家专利局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
高卢麟 1989--1998.3
蒋民宽 1988.5--1989.9
高卢麟 1987-1988.5
黄坤 1982--1987
武衡 1980.1.14--1982.5
1980.1.14 中国专利局成立
我这个应该是最全的啦,感谢我,哈哈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983年9月13日,“长征三号”火箭和“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从北京安全运至西昌发射场。王世成司令员代表西昌基地正式办理了交接手续。火箭卫星的到来,对经历了14年艰苦创业的西昌基地的全体官兵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盛事。他们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了这两个“贵客”。大家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高大威武的火箭,不少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10月13日下午,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参试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首战告捷,一次成功”,基地举行了隆重的“331”任务誓师动员大会。基地政委傅晓辉在会上宣读了“331”任务的动员令。司令员王世成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参试人员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夺取首次发射的胜利。国防科工委参谋长张敏也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讲了话,他要求大家要深刻认识这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和国际影响。
10月27日,国防科委老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从北京飞往成都,同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军区的谭启龙、王成汉、万海峰、杨分综、杨汝岱、蒋民宽等主要领导一起,听取了张敏、尚庆明、王世成和“331”工程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任新民等对这次发射的情况汇报。
28日,张爱萍一行又来到西昌基地,亲临发射场检查工作。张爱萍将军亲自视察了发射阵地、技术阵地和指挥控制中心等单位。
29日,在基地召开的排以上的干部会上,张爱萍又作了动员讲话。他再次要求全体将士要用最大力量去完成发射任务,避免失败。并鼓励研制单位和试验单位要密切协作,团结一致,共同争取胜利。
张爱萍对西昌基地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基地全体将士取胜的信心。发射场上的士气,空前高涨。10月29日,按照分工,基地和航天部试验队的两班人马,开始对火箭、卫星进行地面测试。测试中,所有人员始终坚持“五定”、“四不乱”、“五不操作”等岗位责任制度,从而确保了火箭卫星的测试质量。12月底,卫星和火箭相继完成了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共排除了卫星方面的故障25个,火箭方面的故障89个,增加和修改了335个项目。1984年1月1日9时,经测试后的“长征三号”火箭从技术阵地顺利转运到了发射阵地。当天下午,指挥部在高高的发射架下举行了隆重的火箭转场誓师大会。张敏参谋长在会上宣读了国防科工委关于《执行“331”任务的动员令》。指挥长王世成、副指挥长张镰斧、总师任新民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在会后,发射团官兵立即对火箭进行吊装、起竖、对接。两天后,“长征三号”火箭高高竖立在了发射架上。
蒋姓起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蒋民宽的简介
蒋民宽,1930年5月生,江苏苏州市吴县人。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参加工作,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毕业,大专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47年至1950年5月在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学习。1950年5月至1952年任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四○一厂技术员、车间代主任、厂基建科代科长、厂工务部代主任、厂工会副主席、厂技校副校长。1952年至1955年在东北工业部抚顺俄语训练班学习,苏联乌拉尔卡明斯克铝加工厂实习,任技术股代股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1955年至1966年任国营一○一厂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革新科科长、试制车间主任、厂生产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至1982年任西南铝加工厂(国营一一二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厂生产组组长、副厂长、厂长。1982年至1983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兼省计经委主任。1983年至1985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副省长。1985年至1988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省长(其间:1987年9月至1988年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学习)。1988年至1990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其间:1988年5月至1989年10月兼任中国专利局局长。1990年9月至1995年7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常务)。曾兼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2004年4月退休 。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增选),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4月增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93年3月、1998年3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航空公司成功的原因
四川航空公司是中国的一家国有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它的成功可能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大的政府支持:四川航空公司是中国国有航空公司之一,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强大支持和扶持。这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航线扩张支持。
2 广泛的航线网络:四川航空公司在全国拥有广泛的航线网络,覆盖了国内大多数城市,并且还有一些国际航线。这使得它能够为更多的旅客提供服务,也使它在航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 良好的服务质量:四川航空公司注重服务质量,努力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它在航空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并经常进行技术培训,以确保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
4 先进的飞机队伍:四川航空公司拥有一支先进的飞机队伍,包括波音737、波音747和空客320等机型。这使得它能够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航空服务。
5 强大的经营能力:四川航空公司拥有强大的经营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公司的资源,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它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拥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同时,它还注重与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总的来说,四川航空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政府支持、广泛的航线网络、良好的服务质量、先进的飞机队伍以及强大的经营能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四川航空公司能够在中国航空市场中取得成功。
两架国产运-7客机起步,两年扭亏为盈,四川航空艰苦创业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出了进出川地的不易,复杂的地貌环境也给当地发展航空业带来诸多机会。
1985年后,全国掀起一股地方兴办航空公司的浪潮,而四川省也趁势成立了四川航空公司。历经35载发展,四川航空得以长足进步,不仅拥有全国最大全空客机队,川航集团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集团。
然而,四川发展航空的成长并未一帆风顺,而是历经颇多戏剧性的挑战。例如首开使用国产运-7飞机盈利先河;采取贷款、易货贸易的形式引进图-154大型客机等。
图、四川航空机队规模达到168架
1980年代的川地,重庆还未直辖单飞。四川省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人口破亿。虽然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但不临海、不沿边,让四川发展严重受限于落后交通工具的制约。
建国后,四川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相继修通了成渝、宝成、成昆、川黔和襄渝5条铁路,通车里程2700多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四川还疏通了长江航道。唯一的短板就是航空运输。
1985年时,西南地区一共拥有26架民航飞机,其中10架为运-5,旅客吞吐量只有77.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1.8万吨。航空运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四川开放的重要因素。
图、四川的盘山公路
改革开放后,四川也决定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1985年四川省便成立筹备小组,并购回两架波音737型客机。他们为了让航空公司办得上规模,还打算和云南、贵州、西藏联合起来办,但是未能成功。
当时中国民航还属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地方航空公司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四川省还要求筹备组承包经营,自负盈亏。那个年代谁也不敢打包票能盈利,在无人挂帅的局面下,四川省就解散了筹备组。买来的波音飞机也交给了民航局,人员重新安置,四川省第一次办航空公司以“胎死腹中”而结局。
原筹备组的人并不甘心失败,此时杜定欢站了出来,他当时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会计师。恰逢国产运-7飞机投产,也为川航的成立迎来契机。运-7的“娘家”,航空工业全力支持四川航空使用国产客机,并在飞机价格、燃油供给方面给予优先政策。四川省主要领导也表示赞同,但依然实行承包制经营。
杜定欢领衔的川航领导班子设计出一个符合国情和省情的经营计划,先用国产飞机起步,用3年时间达到扭亏为盈的局面。同时杜还想出独特的经营策略:“以大养小”、“以长补短”、“以地补天”。
以大养小:通过自身发展引进国外大飞机,再用大飞机的盈利补贴小飞机的亏损。
以长补短:用长航线的盈利补贴短距离的损失。
以地补天: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大力拓展非航收入,补贴航线亏损。
图、1987年,川航从西安飞机制造厂接回首架机
川航的成立离不开四川省主要领导支持,例如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明确表示:“四川就要办航空”。时任省长蒋民宽和常务副省长顾金池亦做了很多工作。
随后四川省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川航的经营方案。省长办公会集体研究通过上报方案。四川省政府初始投资3200万元,并对前三年每年补贴150万元。此后经营就要看川航自身了。
用3200万开办航空公司,在外国人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硬是让四川人办成了。背后则是川航艰辛的创业史。
扭亏为盈的基础是开源节流。川航成立后四易办公室,最后落脚在一个乡办旅馆。在机场的员工更是挤在简易的工棚里。
为了使川航尽早开航,杜定欢率队多次北上西安、北京,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尽快购买两架运-7到位。
图、四川航空首航仪式
1988年7月14日是川航值得记忆的一天。涂有“川航”涂装的运-7客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一小时后抵达万县梁平机场。四川航空开航成功后,又相继引进了5架运-7客机,开通了成都飞往重庆、泸州、南充、西昌、大足和宜宾的航线。
懂航空经营的人明白,小型飞机航程短,相对成本就高,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很容易陷入亏损泥潭。当时数十架运-7客机经营的航线,无一例外都是亏损的。
不信邪的川航人在开航当年就减亏33万元。1989年, 旅游 业受巨大冲击下,川航依然减亏17万元。而到了1990年川航就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跻身盈利航司之列。
时任副总理邹家华听闻川航的成绩后,欣喜地表示:“川航使用运-7飞机经营较好,他们工作很艰苦,条件差,省吃俭用,还赚了钱,这个例子是不错的。”
杜定欢早就认为使用小飞机不是长久之计,川航需要开拓视野,引进国外干线飞机。于是就有了川航易货贸易,引进苏联图-154客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