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传胪是什么意思
- 2、日历的二甲传庐是什么意思
- 3、明朝的二甲传胪能直接授予翰林院检讨吗
- 4、二甲传胪的意思
传胪是什么意思
传胪的意思是:
1. 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 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详细解释:
1. 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及第》:“金殿传胪第一声,三元连中占魁名。”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二:“四月初四日殿试,初七日传胪。”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武殿试》:“ 武举 止有会试,无廷试传胪之例。”参阅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唱名》。
2. 明 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 清 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明史·选举志二》:“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士阶条例》:“二甲首名传胪,职同将军。”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二章四:“ 川 汉 铁路驻 宜昌 总理,传胪出身,四品京堂。”
考试制度:
折叠殿试:科举制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三节:"[四月]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传胪,典礼勘为隆重。按传胪唱名,其制始于宋代。宋沈括《梦溪笔谈》云:'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此基证也。
清代之制,是日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殿前,设中和韶乐于殿檐下……鸿胪寺官引新进士就位。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引出班就道右稍后跪,第三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后跪。每名皆连唱三次。
嗣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时以次接传至丹墀下,所以是日称为传胪。唱名毕,乐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之章。礼成,皇帝乘舆还宫。"
折叠会试: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甲、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殿试前三名则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后多以螃蟹两只衔芦苇寓意"二甲传胪"。
日历的二甲传庐是什么意思
明清两代,进士经殿试后,按成绩高低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之称始于唐,传胪之称始于宋。
扩展资料:
人们把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 一旦“黄榜”题名,便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统治者就是这样用功名利禄来笼络读书人。
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大臣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殿传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胪
明朝的二甲传胪能直接授予翰林院检讨吗
能。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是总排名第四名),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二甲传胪是中国民间的吉祥纹样,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
二甲传胪的意思
二甲传胪是中国民间吉祥纹样。
主绘两只螃蟹配以芦苇,而其中一蟹螯钳住一芦苇传给另一只螃蟹,谐音二甲传胪(芦),含有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出处:《明史·选举志》:“会试第一位会元,二甲第一为传胪。”《幼学须知》载:“天子临轩,宰臣进三卷,读于御案前,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阁内则承之以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齐声传呼之,谓之传胪。”后多以螃蟹两只衔芦苇寓意“二甲传胪”。
考中二甲的考生叫传胪。所有人共分三甲,第一甲只去三人,排在第一名的是状元,第二名的是榜眼,第三名的是探花。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也很荣耀称为传胪。第一甲的三名学子,皇帝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直接给官做。其余的需要参加朝考,重新排名,第一名的称为朝元。朝考表现好的会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他的分在京城各部院当散职。
新科进士除了第一甲都有一个实习期,实习期满有的留在翰林院,有的留在京城部衙当个小官,有的进宫打个杂,撇点的外放知县,判通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