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禅茶一味的由来
禅茶一味
「 吴越之地,古来佛法兴盛。鉴真东渡,霞幕北飞,弘法律宗于东瀛, 传道禅宗于高丽。湖州以吴兴之土,太湖之滨,风水畅达,人杰辈出。风景文化,尤以妙西为盛,茶道创于斯,韩禅源于此,茶禅一味,自兹渊源。
昔梁武以东方妙喜佛国,建妙喜寺。妙西因寺而名,产丝茶,聚高士。唐人陆羽,自楚地适湖州,寄寓妙西苕溪,结庐隐居,得以识诗僧皎然,二人交以诗,会以茶,成缁素忘年之交。
烹茶之仪,陶腾历练,妙西茶,清泉水,汇做浮云青萍,漂泊无根,恰若万物各迁流,聚散多无常,众生以无常因,生烦恼果,人生甘苦,莫盅于一杯之内。
饮茶之悟,精神庄严,眼耳鼻,舌身意,体味六根六识,啜苦咽甘,浑似一杯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事以辛苦味,得欢喜心,证悟之道,皆蕴于一饮之中。
由是皎然以饮成诗,得“茶道”二字,陆羽以悟求道,著《茶经》三卷。茶道、茶经,流传天下,及于朝鲜、日本,凡烹茶行礼之处,皆以陆羽为“茶圣”。
南宋末年,石屋清珙禅师行至妙西,驻锡求法,品茶修禅。座下高丽弟子普愚太古,学成归国,尊为国师,得开太古禅宗,衣钵相传。
茶禅一味,传承至今。妙西乡民,熟知茶性。茶经烘焙,始出清香,方啜含苦,待咽则甘。由此得“我是一片茶叶”之悟,先辛苦,后甘甜。所谓茶即禅,禅即是茶,茶中有我,禅中无我,觉大千之浩瀚,知人欲之卑小,生悲悯,感慈怀,以“无我”境界,行无私奉献。为彰此德化,树碑以志之。」
百年丹红-茶话专题-纪录片|茶禅一味·霞幕北飞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
喜欢喝茶,闲来翻书,静倚轩窗,一壶茶,一本书,一帘梦,一曲禅音。淡淡的茶水,淡淡的芬芳,淡淡的心境,茶水泡软了时光,也静好了经年。
爱茶的人,眸生菩提,心生禅意。身边无论有多忙,总有一盏暖心的茶,默默地陪伴着。这样的光阴,是走在心上的,是丝丝缕缕的静好与熨贴。
茶,是一味菩提,如你,静静地幽居在心底。
许多个夜晚,沐轻风习习,一杯香茗在手,听若隐若现的丝竹入耳,清新悠远若云般飘逸,一指飞花信马由缰,那一刻,心是纯净的,仿佛尘世间没有了喧嚣与繁杂,只剩下净化的灵魂与自然喁喁对语。
其实对于茶,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如一见钟情,一种思念,一份寄托,一份执念。于茫茫万物中只一眼便认定了它,从此便不管不顾染上了单纯的迷恋,成了放不下手的执着。
自从遇到了茶,就一直很喜爱有茶的日子。一开始喝茶源于喜欢,后来喝茶,源于欢喜。心里一直很清楚,自己爱上的是一个曾经一起喝茶的人,袅娜着茶香的光阴,静雅,淡泊,悠然,在一盏茗香里,浮躁的心会变得通透,缓慢,柔软。
最初喜欢喝花茶。轻轻拈起几朵,放入杯中,看那皱着的花儿在清清浅浅的水中慢慢舒展,慢慢盛开直至开成温香软玉般的一种心动,心,也便在那一刻美丽如花。端起杯轻轻啜饮一口,那清香的滋味直抵肺腑,千回百转。“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的诗句以及那杯中神奇的盛开之花,又怎不让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呢?
慢慢的开始喜欢白茶,她们说我没喝到段位,岩茶的岩骨花香,老班章的霸道强烈,我总是觉得自己驾驭不了,喜欢白茶淡淡的,喜欢她的简单,清纯,不揉不念自然萎凋干燥,喜欢她,就是因为她的平淡,细品滋味悠长,持一颗素简心,品一杯幽香茶。
白落梅说:一盏茶汤,三千世界,一世平宁,“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人与茶为伴,茶与心为伴;琴与茶相伴,茶与禅相伴!
茶禅一味,箫声,水声,琴声,沏成一壶茶。琴的清透自然,听着的心情也超凡脱俗,这也许就是人生。 如茶起起伏伏,如茶苦涩渐入清淡,直至茶形如水,亦功德圆满。水解身体之渴,茶解心灵所需。
茶中有禅,由世味煎熬,风烟熏染,经清水冲泡,盈盈一波青碧,一酽一淡,知心知性。茶是一份清闲,亦是一份相知,最难是那个对着吃茶的人,可遇不可求。我去山涧采茶,竹林扫叶,燃松煮茶,你可愿松下小坐,说点陈年旧话?山根茶树墨绿,小径苍苔幽青,来时,请给我捎一篮山色云气,溪流清明!
茶和禅,千百年传统文化,虽然对相关历史不怎了解,但喜欢亲近这种内涵积淀,尤其喜欢《茶禅一味》的曲子,凡此种种,不是什么玄乎不玄乎的关系,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的向往,喜欢这种禅机的意境和感觉……
常品茶香,看清瘦的时光在指尖流淌,享受一段缓慢的时光,饮一杯淡茶,静静的发呆,是件很幸福难得的事。直到茶喝到无味,曲子听了几个循环,才发现,一些心念已经在茶香里淡淡消逝。
茶和水的缘分,注定这一生要纠缠一次,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仿佛是来赴一场千年的邀约,茶是水最美的风景,水是茶久等的归人,见面时,无须言欢春花秋月,亦无需倾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是默默无闻的相依相融,茶为水释放生命中最美的馨香,水陪茶同甘共苦,冷暖不弃。
烟火人家,凡夫俗子,日子清淡如茶,苦中回甘。平静的日子,在一壶茶里安稳着,很喜欢一句话,有你在的地方,一切皆是背景,茶是陪伴,亦是熏陶,亦是传承,亦是一种永久的纪念。
茶水,清清涩涩;茶香,袅袅升腾,人说,酒是凉的佳,茶是热的好,很多时候,凉的酒可以让人热血沸腾,而热的茶却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在茶香的氤氲弥漫中,生活的不快与烦恼,都在不知不觉间烟消云散。
茶,需与滚烫的水相结合,才能散发芬芳,或煮或煎或泡,无不是开水。只有经历煎熬,才得芬芳自在,这是茶给我们的思考,人生当如茶,需历经磨难和煎熬,才得境界。一帆风顺的人生就如冷水泡茶,淡而无味,开水和煎熬,看似很痛苦,却为人生添了许多精彩。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欧音)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若用心去品,似促膝长谈的闺蜜,又如远近相安的知己,你可以与之倾诉,或者聆听,纵然是独处,亦能如坐草木之间,感受到天地之悠远。
于是,将心润在片片叶瓣的起伏里,便可以为人生积淀一份心性,给生活沉淀出一份清澄。
是的,时光如水,匆匆而过,或许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太多的快乐或忧伤,浮世的灯火明灭着思想,置身红尘,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来释放灵魂,而一杯香茗总可以让伤痕累累的心卸下疲惫,尽享一份安宁与通透,正所谓禅茶一味,云淡风轻。
此刻,月上柳梢,独倚轩窗,一个人,一杯茶,一帘梦,一曲禅音,花前月下,挽一竹篮,盈一脸微笑,采一朵花香,纳一怀宁静,山水葱茏。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
禅茶一味香
我讳疾忌医,牙疼了许久也不想去看医生,怕他们把我有自愈能力的这血肉之躯当机器修理,把牙给我拔掉或者装上螺丝钉或者堵塞上一些填充物切断了血液循环便没了一切味道,我的后半生便永远失去了我的牙,我的牙提前从我生命中离去。由于吃药,爱喝茶水的习惯也按下了“暂停”键,恐怕影响药效此时也不敢喝了。
离京好久了,进了办公室,友人给了一盒茶叶让我品尝,我看了看口中不言心里暖融融的,到了只能关心别人和“苦其心志”的年龄,偶尔被别人关心和虚寒还是有些酸酸的不可道来的滋味。
经常出差在外难免候机和候车,也经常见到精致的小茶屋一两位娟秀的姑娘在甜甜的推荐着茶叶希望客人能够购买,自己也被推荐多次。有一次,在一个高铁站一位茶姑给我推销茶叶,讲这茶生长的环境在哪里哪里雨前雨后的经过多少工序的道炒制多么好多么好,殷殷切切的,真的很希望你能多买些。
“姑娘,这茶能有多好呢?再好,也不就是一些树叶吗?纵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或者生长在清泉淙淙的川溪之边它依旧是树叶,再好也要结合好的人生心态和旷达的胸襟,才能品出茶的滋味树叶的滋味和淡淡清水的滋味,用攀缘心猎奇心倾轧心高低贵贱心,是难以品鉴这大自然馈赠的味道的。”我娓娓连蒙带谝的道来胡诌了一通,其实我是嫌贵买不起强词夺理而已。
卖茶姑娘讲:“看你这人说的好像是大白话,却挺有味道的。”浅浅一笑。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其实和柴米油盐酱醋一样是寻常百姓家日常生计的必需品,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本来没什么也没那么神奇只是被文人墨客附庸风雅之后被名利客极力炒作之后,似乎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其实回归本质它依旧是那一片叶子。
无论怎么说,这么多年代沉淀这一种叫“茶”的植物被赋予一种精神元素后其特质倒也与中国人的性情相契合,其含蓄沉静内敛耐力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阶层用山泉水调和了这一盏清汤、滴进去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盏清汤便融进些别样的情趣。士人的家国情结晨昏砥砺自己要修炼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人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看世事的洞达,茶顺理成章地成为清雅曲高士人的偏爱。
《茶酒论》记载道:“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取芽,呼之名草,号之曰茶”称茶为“素紫天子”,地位不可谓不高。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荐孟谏议寄新茶》对茶也是推崇备至:“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被描绘的泠泠丁丁煞有灵气。
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总是那么唯美与雅致。上古时,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而也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因为口口相传逐渐人们又把“查”叫成“茶”,这听起来有些附会。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只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因其悲悯苍生的情怀被后人尊崇为“中华茶祖”。
也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茶便入了寻常百姓家。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平民化了成了日常云为一日不可或缺。
茶与禅的融合似乎是鬼斧神工的绝配,较为有名的便是禅宗“吃茶去”这句话头,本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参话头顿悟,认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蕴含着不可说的明心见性玄机。
前人也有这样阐述禅茶一味的:“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文字般若句句中的。
至于酒可能除了豪爽海量借酒消愁使酒骂座乃至发酒疯败家亡国外,酒的名誉不如茶之雅,至于佛家对酒更是列为五戒之内。
酒的传说与故事,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记载里更是不可枚举,只是较多的与败身亡家搅作一团乱麻般缠缠缚缚。《战国策魏策》记载道:“昔者,帝女令仪作酒而美,进之高,高饮而甘之,仪秋,绝旨酒:‘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禹一语成谶,因酒而丧国的故事恰恰发生在他的儿子夏启建立的夏王朝,中国第一个的末代皇帝夏桀身上。夏桀宠爱妹喜,沉溺美酒。他派人开凿的池渠,流的不是水全是美酒。面积之大可以泛舟,称“酒池”。酿酒过滤的糟粕堆积如山,连绵长达十多公里,称为“糟丘”。他还是“仿生之饮”的发明者和倡导者,让众人在酒池两岸俯首就饮,如牛饮河水一般,称为”牛饮“。终日烂醉如泥政治腐败, 社会 动荡,最后被商汤取代。商汤也没有矜持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肖子孙商纣暴虐肆酒掀起了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饮酒高潮。“悬肉为林,盛酒为池”,一时俯首牛饮的,多达三千多人,男男女女一丝不挂地在酒池肉林中间相逐作乐。最终导致天怒人怒众叛亲离民不堪命。周武王大旗飘扬昭告天下会盟牧野大战,纣王穷途末路登上鹿台蹈火而死,因酒亡国遗笑千年。
后世的亡国之君、以及亡身亡家贬谪流放的雅士官吏,至于常人凡饮酒者无不做了悔青肠子的事,“破家散宅,广做邪淫”甚至为酒伤身比比皆是,其背后无不有酒的作祟酒的影子。
无独有偶,那个叶利钦总统去访问美国的时候,离开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时,叶利钦喝了很多酒。按计划,他回莫斯科的途中将于与另一国家的总理进行会谈,但当飞机抵达时,他的头脑还没有清醒。陪同官员见事不妙,经过一番讨论,决定让副总理代表他去。当副总理下机后,叶利钦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你们这么做,让我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叶利钦不知悔改还抱怨属下,不是掉了脸的问题而是败坏了国家,也把俄罗斯弄得酒气熏天,萎靡不振。
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中如是说:“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天下好话佛说尽,只是终生愚痴难调难伏,依旧沉沦颠倒。
茶这枚树叶,酒这碗烈水,一浓一淡时浓时淡演绎了多少的人生况味。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当下得真趣,禅茶一味香。”禅茶一味当如是。
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
禅茶属于佛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所谓禅茶系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工艺加工,通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禅茶一味的诗意人生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 文化 的载体。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 饮茶 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的琐事束缚着,只要静心坐下,排除杂念,体味如茶道一般的禅道,就能顿悟。在品茶时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禄也罢,多一份淡泊,就会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年岁月中,一份宁静,一份幽然,一份感悟,尽在一盏清茶中。
“茶禅一味”是法语,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加和谐与统一。悟禅喝茶的日子,云淡风轻,心无挂碍。
禅与茶,是一份宁静的人生归属;茶与禅,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淀。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