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道茶叶(盛道茶叶什么档次)

驰月 2024-07-3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阳羡茶的历史

宜兴盛产茶叶,有“茶的绿洲”之美誉,其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宜兴的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庭定为贡茶。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据考证,唐人用茶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皇宫贵族在烹茶时还要加点胡椒粉等调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

与唐朝相比,宋代每年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基本没有减少。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的咏茶名句。

元朝战事较多,但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当时的需求量更大。《万历志》卷四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

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明代的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深入到宜兴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由于茶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朝庭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采取了更为完备的管理措施,专门设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兴至今还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

在整个清代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因时局动荡,战乱并发,宜兴的茶园损失巨大,逐步走向低谷。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

民国以来,由于战火不断,社会不安,宜兴的茶叶生产和销售进入了相对萧条时期,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但到茶馆品茶,已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兴人爱饮茶,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园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江苏省之首。先后创制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一系列名茶,在历届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等名特茶评比中屡获殊荣。1989年乾元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新街茶林场生产的“荆溪云片”双双获得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岭下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又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之后,名特茶在宜兴茶叶产品中逐步形成主导地位。2002年,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

阳羡茶的特点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阳羡春茶多在谷雨前采制。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阳羡茶的历史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

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之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

到了唐朝,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

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刺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与唐朝相比,宋代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

而卢仝曾在宜南山区种茶,他写的《七碗茶诗》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更被奉为日本茶道文化的启蒙内容。元朝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万历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到了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得到进一步普及,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采取了更为完备的管理措施,专门设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兴至今还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

在整个清朝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民国以来,宜兴人到茶馆品茶,已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宜兴人爱饮茶,有朋自远方来,一定要泡茶表示敬意。

现在在宜兴竹海的阳羡茶生态观光园开门迎客的卢仝草堂则将向人们重现茶仙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景象。

阳羡茶的茶史追溯

至于“阳羡茶”的始源,据《宜兴县志》载,饮茶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叫潘三的农民,后来被尊之为宜兴的“土地神”。宋朝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义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间(766年左右)。

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下了“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东邻日本十分慕名“阳羡茶”。

宜兴哪里产茶叶

宜兴的地形分布为:以宜兴市区为界,南为丘陵,北为平原,东为渎区(湖区),西为圩区,宜兴丘陵是茶的绿洲。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在茶圣陆羽的推荐下,阳羡茶自唐代起就成为倍受青睐的贡茶。7.5万亩的茶叶面积,6500吨的年产量,使宜兴成为国内重点产茶区并名列全省第一。宜兴有名的茶叶有阳羡金毫、阳羡雪芽、宜兴红茶、芥茶等。有名的生茶基地为无锡茶研所、盛道茶场、阳羡茶场等。

西渚镇的经济发展

西渚镇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5700亩,主要分西渚(2200亩)和元上(5500亩)二个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138家,其中进区企业45家,亚麻纺织企业120家。亚麻纺织,铜材、铝材加工业已成为西渚镇的支柱产业。其中亚麻混纺纱、布是中国乡镇中最大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从原料到亚麻开松、纺纱、浆纱、织布、印染一条龙配套生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2006年9月7日,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授予江苏亚麻纺织名镇称号,2006年11月2日,江苏省纺工协会在天水湾举行纺织行业资格评审会。2007年3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中国亚麻纺织名镇称号。江苏义源铜业集团主要下属企业有:宜兴市无氧铜杆厂、无锡义源铜业有限公司、宜兴市舜昌亚麻纺织厂、巢湖义源线缆有限公司、宜兴市神驰交通设施有限公司。产要从事电工圆铜杆(丝)、电工圆铝杆、亚麻产品、公路交通设施产品制造与销售。其中,年产电工圆铜杆(丝)、电工圆铝杆6万余吨,是华东地区电线电缆行业最大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2007年集团应税销售达26.5亿元。是宜兴50强企业之一。宜兴市无氧铜杆厂创建于1992年,占地面积100多亩,拥有员工300多人,总资产3亿多元,年生产电工圆铜杆(丝)、电工圆铝杆6万余吨,是华东地区电线电缆行业最大的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2005年12月,企业继续加大投入产出力度,实施无氧铜杆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工程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其中厂房及附房面积17000平方米。该项目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其中厂房、附房投入1300万元;设备投入2500万元(主要设备上引法组合炉、铜杆冷轧机、大拉机、连铸连轧线圈收轧机等30多台套,皆由上海电缆研究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计制造);土地征用600万元;电力设施、配套工程等600万元;需新增流动资金投入2亿元。该项目投放生产后,可新增年产量5万吨,企业生产总量可达11万吨,年应税销售可达20亿元。

2012年按照“做精品牌、做强配套、做优服务”思路,促进旅游产业高效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大觉寺三期白塔顺利开工,蝶水风情商业街如期建成。中宜京都总部中心、金云庄生态休闲体验园、国际建筑技术交流会议中心、义源茶艺会所、义源温泉休闲度假酒店、芸芯山庄等项目积极启动,并于10月份举行了9只旅游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总投资达32亿元,集中展现了西渚镇转型发展的丰硕成果,对推动西渚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影响力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景区设施配套渐趋完善,总长11公里的云溪路、云雾路两条乡村旅游干线建设已全线推进,横山老街5.4万平米拆迁工作已经结束,安置小区建设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提升西渚农家乐品质,氿悦龙兴湾、馨华园山庄、云水人家等一批特色农家乐正式开业,景园菜馆和溪东大酒店成功申报无锡三星级农家乐,兴望农牧成功创建国家AAA景区,成为我镇首个国家级A级景区。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成功举办以“传播素食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的2012中国宜兴两岸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有效增强了西渚旅游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云湖景区成功创建为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进一步扩大了景区影响。旅游宣传营销举措扎实,先后举办了云湖风光摄影大赛、诗歌征文比赛和西渚旅游宣传表述语征集活动,全方位推介西渚旅游。《云湖弦歌、流韵西渚》获宜兴市乡镇形象片优胜奖。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52亿元,全镇旅游接待60.8万人次,全镇旅游总收入达2200余万元。

2012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在下行压力、运行风险增大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把稳增长、稳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通过优化服务、落实政策等途径,进一步激发了全镇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战胜危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针对一些企业因融资困难而造成停产歇业、逃废债务等突发情况,党委政府提前介入,通过对上级政府要政策,向金融部门要优惠,镇级财政临时帮转贷等扎实有力的措施,及时把控住局势,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有序平稳运行。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31.4亿元;财政总收入1亿元;完成出口总额2830万美元,协议注册外资1330万元,到位注册外资501.5万元。规模企业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无氧铜杆厂、舜昌亚麻、华芸纺织、伟隆印染、神龙集团等企业通过千方百计开辟市场抢订单,全力以赴压降成本保生产,为全镇经济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统筹推进,农业发展增添活力。实现农业总产值3.47亿元,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6080元。夏粮实现丰产丰收,小麦、油菜平稳增长实现“九连增”。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作,新建造林面积815亩,义务植树6万多株,为争创无锡市森林绿化镇奠定了良好基础。篁里村绿苑苗木园、云湖白芹基地、白塔村芸芯观光农业、溪东村岭西苗木场、西渚村博爱农业等项目规模大、投入多、带动强,彰显了我镇现代农业的新亮点。金山农庄、义源茶业、云湖合作社等7家企业经市评定为宜兴市农业龙头企业,兴望农牧、盛道茶业分别评为省级和无锡市级龙头企业。“五圣”白茶、“丽山”寿眉分别获省“陆羽杯”茶叶评比特等奖,茶叶品牌更加响亮。扎实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建设蔡塘小农水连片整治工程、厚阳村路边渠道工程、中心圩东站驳岸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10只,水利基础设施抗御水旱灾害和水资源保障的能力不断提升。西渚村、白塔村成功创建为无锡市幸福村,筱里村创建为陶都美丽乡村。

2014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418万元

2014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35.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2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7.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骨干企业支撑有力。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介绍

宜兴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也是全省茶叶面积最大、优质茶比例最高、出口量最大的县级市。同时,我市还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宜兴人用精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把自然禀赋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阳羡茶文化。目前,我市拥有茶叶面积达7.5万亩,以“阳羡雪芽”“盛道寿眉”“竹海金茗”等为代表的阳羡茶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去年,“阳羡茶”还成功申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悉,为引领茶文化的繁荣,我市成立茶文化促进会,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发掘阳羡茶的历史文化,弘扬茶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茶品牌,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的成立过程

阳羡茶,承载着千百年来,与当地人们生活,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我们传承弘扬茶的文化,挖掘探求它的未知,拓展开拓它的未来,这就是茶文化促进会成立的初衷和归宿。

2014年6月18日上午,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参加此次成立会的主要嘉宾有: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会委员会前主任程启坤先生,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姚志坤先生,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先生,北京中外交流书画院副院长李茂荣先生,浙江当代油画院副院长郭培建先生,江苏省茶学会理事长张定女士,无锡市人大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立人先生,无锡市原人大会副主任刘湘根先生,宜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尹志华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等。

宜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宜兴茶自唐代茶圣陆羽荐为贡茶就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盛赞,体现了宜兴茶的格调优雅,品味上乘。同样,宜兴茶文化也有着较好的底蕴,唐、宋、元、明、清及至当代,诸如:李栖筠、白居易、苏东坡、文征明、陈维崧、艾煊等等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歌颂宜兴阳羡茶的诗词歌赋及文章。

为了挖掘宜兴茶的历史文化渊源,提升宜兴“阳羡茶”的品牌,促进宜兴茶产业的发展,弘扬茶文化的精神。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是由杨亚君、王敖盘(两位均为原宜兴市人大会副主任)发起,联合宜兴一批对茶学、茶道、茶文化爱好者;对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关心的团体及业界人士参与;经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审批成立的社会团体组织。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服务范围

(一)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不定期举办专题活动。

(二)组织编辑出版、创建茶文化的书刊、杂志及网络。尽最大努力拓展弘扬、宣传宜兴(阳羡)茶的渠道,宣传普及茶文化。

(三)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兴趣班和茶业经济职业技术培训班。

(四)积极促进兴办有关茶文化的建设项目。

(五)积极促进和宜兴茶文化相关形式活动的参与、交流。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吸收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的团体、企业、茶业业界单位为团体会员;吸收热爱茶文化和茶叶业界知名人士和爱茶、敬茶的社会人士为个人会员。

请问一下这款盛道茶叶的价格

这个亲,茶店里的礼盒和茶叶是分开卖的,也有买茶叶送礼盒的,但是一般是要做价的,从包装看,你这是半斤装的,这种硬木礼盒配的茶叶在城市里面绝对不会下了500一斤的,这个礼盒市场价在60~80

相关文章

古树茶(古树茶怎么泡才好喝)

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区别 1、台地茶和古树茶的区别有外观不一样、香气不一样、口感不一样、叶底不一样。外观不一样 古树茶的叶片相对来说更...

茶叶知识 2024-07-30 阅读1 评论0

中国帅哥gay(中国男帅哥rapper)

为什么同性恋都是帅哥?为什么同性恋容易的艾滋病呢 第一:不遵守性道德、多个性伙伴。男同性恋者虽然人数少,但一般性伴侣多而不固定,大...

茶叶知识 2024-07-30 阅读1 评论0

紫砂罐(紫砂罐适合储存什么茶)

紫砂罐能长久放茶叶吗紫砂罐可以长久放茶叶的吗 1、紫砂罐可以长久放茶叶的;因为紫砂罐非常的能够隔绝一些灰尘,另外的话紫砂罐其实透气...

茶叶知识 2024-07-30 阅读1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