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一片树叶的故事(茶叶一片树叶的故事1)

振妙 2024-04-08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一片树叶的故事—绿茶

这部纪录片一开始便“俘虏”了我。尽管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甚至很多人如我每天都会喝一杯,知其然可否知其所以然?

报名参加了茶艺的中级学习,茶与酒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茶叶从“神农尝百草,遇72毒,以茶解之”的药用,再到西汉华佗提出“茶能解除疲劳、提神醒脑;从最早的鲜叶生嚼,到把茶叶煮水加大蒜、花椒饮用以及直接煮在饭或者粥里,再到唐朝,有了第一批茶叶技术研究人员,将茶叶制成饼。饮用之前将饼打成粉末,像煮饺子一样煮一煮,兴起了唐朝的煎茶文化流行风,一代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将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并有了标准。

到了宋代,茶叶的技术更上一层楼,人们将茶通过蒸、捣、拍,再用模具将茶叶压成有各种图案的茶饼(贡茶代表:龙团凤饼)。同时又兴起了宋代的点茶文化(看过知否知否的朋友应该看到,麽麽给姑娘们教的就是宋代点茶)。

一唐一宋,构成了茶在古典中的巅峰,同时,新的制茶工艺也拉开了帷幕。明代朱元璋废除了宋代龙团凤饼的制作,从此散茶轰轰烈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民间也开始流行起了沸水冲泡的喝法。喝茶变得简单了,人们又发挥了创造性,发现了龙井,这种冲泡方式能更好的保持茶叶的鲜度和香气。同时饼茶制作工艺在云南蓬勃发展,有了现在的普洱茶。

古代因交通不便,茶叶在长途运输中,发生了各种变化,衍生了现在的六大茶类。

茶叶从制作工艺上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中国产量最大的绿茶,占中国年产量2/3。

绿茶为不发酵茶(但会有自然发酵的过程,发酵度10%以内)。采摘后直接进行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水分在4%以内)。

根据杀青工艺不同,绿茶又分为蒸青(用蒸汽锅)、炒青、烘青和晒青,后三种工艺都使用铁锅。

产地:湖北恩施

外观:色泽翠绿、形如松针

茶汤:色泽嫩绿,海苔香气

冲泡:揉捻度高、注水轻缓。

外形看分为:扁、长、卷、圆

1、扁炒青代表茶: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现依然可见到茶园里有18棵树。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

外观:扁平削尖,色泽嫩绿或呈糙米色

香气:有水煮蚕豆的香气,茶汤嫩绿明亮,滋味甜润浓醇,高香持久

叶底:叶底完整,叶尖朝下,也称倒挂金钩

碧螺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

碧螺春最早叫“吓煞人香”,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外观:条索紧细细,卷曲如螺,满披白毫,银绿隐翠

香气汤色: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冲泡:碧螺春采用上投茶(先倒水在放茶叶)

烘青茶代表: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安吉白茶特有的性状。

外观: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

茶汤滋味:清香高扬且持久。滋味鲜爽,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

晒青工艺故名思义,茶叶鲜叶通过室外阳光晒干杀青。一般多用于茶叶毛料加工。

1、冲泡水温:80℃至85℃,具体温度不好把握的情况下,壶容量(1-2L)可烧开后静置1~2分钟。

2、注水方式:采用吊水方式沿杯壁注水,注水轻缓,做到水动茶不动。

3、投茶比例:一般1:50,即1g的茶叶50ml的水,常规盖碗150ml,投茶量一般为3到4g(单泡包装基本为4g)

正是绿茶尝鲜季,一篇关于绿茶的学习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喝出每一款茶的最好状态,喝出好心情。

备注:因是学习之后总结的笔记,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简介

1、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该纪录片寻访了云南、福建、四川的产茶重地,记录下小小的一片那嫩叶是如何历经风雨被采下来,并经过复杂的工序和手艺焙制成清香四溢的坐上佳品。

2、跟随摄制组的脚步,观众走访了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肯尼亚,领略了千百年来茶叶在亚非各国落地开花所滋养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底蕴。茶叶何止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

茶叶一片树叶的故事1500字观后感

1)分别心

在老师布置看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之前,我只看了第一集和第三集。豆瓣上说这两集是最好的,因为分集导演不同的缘故,另外几集水准稍显参差。

而因为这次作业的缘故,我只好从头去看。看完六集,惭愧于自己的分别心,差点被自己错过的那几集原来这么棒。放下判断和分别,是这部纪录片给我的第一课。

2)大悲咒

六集中有两次《大悲咒》的音乐升起的时候。

第二集,卓玛一家在酥油茶的陪伴下,踏上朝圣之旅,全身长头200公里一步步到达拉萨大昭寺。一路天寒地冻,层土飞扬,物资缺乏,他们带着明亮的双眸和动人的微笑,将生命视为寻找心灵净土的旅程。

第六集,茶人李曙韵把她一向唯美的封闭的茶会移到香格里拉的自然天地间,整个茶会,有风雨相伴,同时带来更温暖的意象。“不担心是假的,担心又如何,接受它,放下它”。跟天地共享这杯茶的美和感动。

3)极简主义的内审

有多少物质是现世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所消耗的每一个物品,从其诞生到到达我的手上,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多少时光的沉淀?

茉莉花茶,需要9次窖制,每次间隔3天。因为茉莉花晚上才开,每次窖制都是深夜进行。制茶的师傅们要寸步不离。

而采茉莉花的女工,每一年如候鸟一样为了生计在不同的季节和土地上迁徙,她们从来不吝惜自己的体力。而用花做成的茶,她们是一口都没有喝到过。

日本的禅寂文化,削减到本质,但不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而不要剥离生命力。

日本的茶道,形式即是内容,形式让心灵净化,培养细微的感触力,对自然的美和心境的推崇,极简主义的本质已经沉淀并渗透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物质极端丰富的时代,这样的自然情趣、对简洁专注的虔诚追求,是日本的茶道带来的内审。

4) 茶人

“我相信,没有比做土碗更好的工作了。” 每天起早长时间重复劳动的印度土茶碗老板。

“我把悲伤的事情都忘记了,现在觉得很幸福”。把茶道作为崇尚和平,两个民族间坦诚交流平台,20年来免费来中国授课的丹下明月。

“好人做好茶。”用羊粪来给茶园施肥,为了培育产量只有其他土地1/3的有机白茶的方守龙。

“不要抱怨,不要跟我说没钱,不要半途而废,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些,就可以做了。”创办残障儿童收容机构的美惠子夫妇。

“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 ,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让我读得心里莲花盛开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的生前逸事。

有些人,他们的存在,因为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安宁、最平衡、最自在的状态,每天带着这个最平衡、最自在、最安宁、最好的状态去跟人相处的时候,他们的存在就是最高的布施。

感恩这些茶人和宗师,他们的临在和光芒穿越时空,照耀和温暖我,他们是茶的灵魂。

感恩身边的老师,感恩因茶缘而像水滴一样聚集在一起的茶友,你们的教诲和分享,让我走进茶的现在和将来。

5)茶与禅

喜欢这部记录片的片头语, “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同一树叶,不同的加工能制成完全不同品性和特质的茶;同一茶叶,不同的人能泡出不同的茶汤;同一杯茶,不同的人能吃出不同的味道。

茶与禅一样,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吃茶去。

从端起一杯茶的当下,让我们体验时间的光泽,品尝简洁安静中质朴的美,感恩“诸行无常”的不完美生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介绍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该片六集的主题词分别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1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一共分为六个篇幅,每个篇幅50分钟,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2导演王冲霄介绍,纪录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其中前期策划就有半年。摄制组穿越了遍布地球的茶叶国度,深度走访了全世界200余位“茶人”。最终,摄制组精选了其中60余位“茶人”的茶话茶事,讲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各国的茶道以及茶与人的故事3。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讲的是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变成一棵茶树,然后被采摘制成茶叶,泡成茶,进而有了茶文化。

人也是从小时候经过一点点的训练,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成长,日积月累,沉淀,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对国家贡献出一切力量。

相关文章

茶文化手抄报制作方法有哪些?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手抄报是一种介绍茶文化的手工制作作品,...

茶叶问答 2024-04-30 阅读4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