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文字(纳西族文字对照表)

迎微 2023-10-1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谢谢你。丽江和大理的确很美丽,我很想知道纳西族和白家的古老语言文字有哪些。能不能举个例子呢?

呵呵,他们的语言我不太了解,这是我帮你查到的,请见谅。

纳西族:于纳西语方言的差异,有: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多种自称。这些自称在发音上有轻微差别,但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罕、日都是“人”的意思。1954年,中央孝燃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根据名从其主原则,确定 纳西族 为配拦统一族称。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约有26万人,占总人口的87%。纳西语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文字 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主要使用区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省内其他一些白族聚居区内也有使用,分布地域较为集中。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系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的语言之一。由于白语在语言结构上与汉语、藏缅语族语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学术界至今还无法就白语的系属形成一致的认识。主巧卖虚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其中,藏缅语族说是民族语言学界的主流意见。关于白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问题,傅懋勣、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马提索夫、戴庆厦、杨应新等主张白语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有的学者则将白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的“语支未定”语言。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主要使用区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省内其他一些白族聚居区内也有使用,分布地域较为集中。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系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的语言之一。由于白语在语言结构上与汉语、藏缅语族语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学术界至今还无法就白语的系属形成一致的认识。主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其中,藏缅语族说是民族语言学界的主流意见。关于白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问题,傅懋勣、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马提索夫、戴庆厦、杨应新等主张白语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有的学者则将白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的“语支未定”语言。

与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白语也是单音节的词根语,形态变化不复杂,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由于和汉语、藏缅语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白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既有很多和藏缅语对应的地方,也有不少特点和汉语相同或相似。

白语语音的一般特征如下:辅音方面,三个方言都有双唇、唇齿、舌尖、舌面、舌根五组辅音,怒江方言另有舌尖后和小舌两组辅音。怒江方言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浊对立,其他两大方言清浊对立已消失,虽然31调和33调的塞音、塞擦音的仍保留浊音,但不区别词义。元音方面,各方言的元音数量都较少,元音都普遍分松紧两类,这一特点和彝语支语言相同。大理方言的鼻音韵尾已完全脱落,只剩下较单纯的口元音。剑川、怒江两个方言则有和口元音相对应的鼻化元音。大理和怒江两个方言有卷舌元音。声调方面,都有六到八个声调,声调和声母有密切联系,并可按元音松紧分为松紧两类。汉语借词的声调和白语的声调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词汇上,单音节词较多,多音节词较少。很多词汇(包括大量基本词汇)和汉语关系密切,应为不同历史时期借入的汉语借词,并多以音义全借的方式直接输入。早期的汉语借词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的来源,并已进入白语的基本词汇,能够作为构词词素构成新词。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白语又从汉语中借入了大量的新词术语。因此,白语词汇中汉语借词所占比例非常大,这是白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构词形式有附加式、重叠式和复合式三类。

语法方面,白语各方言在语法上差异不大。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以SVO为主,和汉语类似,但仍保留古代白语的OV型语序。副词、助动词和能愿动词位置大多在中心动词之后。量词非常发达,一般情况下名词都要带量词,部分量词已具有名词词缀的特点。量词的位置在名词之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使用广泛。动词、助动词的否定和肯定、人称代词数和格的变化,都通过语音屈折变化来表示。可见,白语语法在受汉语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保持了古代白语的一些特点。

白语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汇和语音的差异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碧江方言和其他两个方言(特别是大理方言)的差别较大,通话有较大困难。白族民间一般认为,怒江方言最为“古老”,受其他语言(主要是汉语)的影响较少,剑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汉语的影响最大。这一认识总体上符合白语方言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语言及各方言的地区分布和人口

大理(南部)方言包括大理和祥云两个土语,分布于大理、洱源、宾川、云龙、漾濞、永平、云县、凤庆、祥云、弥渡、巍山、保山、南华、昆明、元江等县市,以大理语音为代表;剑川(中部)方言,包括剑川和鹤庆两个土语,分布于剑川、鹤庆、兰坪、丽江、云龙、洱源、漾濞、永胜、宁蒗等县,以剑川语音为代表;怒江(北部)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分泸水(原碧江)、兰坪两个土语,通行于怒江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和迪庆州的维西、香格里拉(原中甸)、云龙、洱源等县,以泸水语音为代表。

全国白族人口为185万(2000年),主要聚居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内白族多以白语为母语。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约60余万人,剑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约50万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约10万人。再加上省内其他白族聚居区的白语人口(包括大理一带以白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回族人口),白语的使用人口约有130万(使用人口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材料综合估出,非准确数字)。

文字和书面语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老白文历史上又称为“白文”、“僰文”,创制于南诏中后期(公元9—10世纪),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为和建国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称“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其书写符号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假借汉字。利用现成汉字来记录白语,有音读、训读、音义全借、借形字等几种。②自造新字。包括以下数种:汉字变体字(由汉字增减笔画构成)、汉字省略字(由汉字省略部分构件构成)、汉字仿造字(借鉴汉字造字理论,由汉字及其偏旁重新组合构成,其中形声字和音义合体字最多)、加形字(由汉字加无意义的偏旁构成)。因此,古白文是一种在汉字基础上产生、由多种造字方法构成的复合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白文形成以后,由于南诏、大理国两个民族政权都以汉文为官方文字,没有对白文进行规范和推广,因此,白文一直没有能发展成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仍广泛使用,文献材料包括各种碑刻铭文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明王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量白文文献被焚毁,白文的社会功能大为萎缩。但在白族民间,白文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白族民间艺人大都使用古白文记录曲本和唱词,一个民间艺人往往藏有三四十本或五六十本不等的白文曲本、唱词。宗教经师也多用白文书写各种经文、祭文等。白文文献的数量较为可观,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建国以后创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称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其字母次序、名称、书写方法、读音都和汉语拼音方案大致相同。“白族文字方案”(草案)1958年制订,但未获推行。方案于1982年和1993年两次修订,并在剑川、大理两个方言区进行了试验和推广,在双语教学、扫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原始图画象形文字叫什么

我国少旁蚂数民族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原始图画象形文字叫东巴文,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源于纳西团凯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塌启唤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原始图像图画象形文字叫什么?

A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故排除;

B符合题意,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 象键猜稿形文字,它既源于生活,又保持着生动、夸张、简约的图画特征,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故入选;

C不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题目稿孝未涉及,故排除;

D不合题意,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题目未涉及,故排除.

故本题选兆碰B.

东巴文什么意思?

东巴文字,是云南居住在丽江周边的纳西族的传统文字,而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配戚岩期形态,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仔正,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含培御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民族常识纳西族特点

1.纳西族有哪些民族特色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 *** 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宗教文化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

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困拦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

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日常生活中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汪宏胡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欢在檐廊下,晚间待客多在正房堂屋。

如在木楞房里,则在火塘边。座位虽无严格区分,但讲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别。

如在饭桌或火塘边,其正位称"上八位"或"格故鲁",是老人的优先位子。因此,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切不可主动占据。

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主动问候。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翘二郎腿。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忌把筷子竖插在饭里(因为把筷子插在饭里在死人上香的时候才会出现),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

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注重节约,不得浪费粮食。

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在泸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

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跨竖在大门的"陆"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边脱鞋烘脚。在火塘边烤火的时候听见“火笑”要添柴,为添财发财之意。

忌坐在门槛上和在房檐灶头边上吃饭,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着一头未熄的棍子或炭头耍玩,一是危险,二是称会做噩梦。

公公不得进入媳妇的卧室。有人出远门或出去做生意时候不能随出门人而扫地,太阳落山后不能扫地。

客人在座不能扫地。不得在客人离去时马上关门,应送客人至大门外。

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把火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

早晨忌讲晚上做的梦。孕妇不能爬结果子的树木,不能从缰绳上或钓鱼竿上跨过。

忌吃不见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

忌反手给人添饭、倒水。忌喝他人喝过的残酒、残茶。

参加"祭天"或"三多节"的人,事前要净手,并要跨过由杜鹃枝等燃起的烟火堆,以示除秽。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 *** 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绝明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服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

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

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

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

它。

2.纳西族的民族习俗,所在地,禁忌,特色

纳西族的民族习俗,所在地,禁忌,特色:

宗教信仰

旧时多信“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的一种巫教,宣言“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部分信仰喇嘛教,丽江地区还信奉红教,永宁地区信奉黄教。13-14世纪佛教、道教传入,但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传入,信者也不多。

纳西族对东巴文的研究尤为突出,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有古老的长篇叙事诗《创世纪》,还有本民族医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刻等。

生活习俗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部份地区还存在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50年代,母系家庭在该地区还占40-50%,80年代,母系家庭占35%。

行土葬,永宁等地区行传统火葬。

服装特色

纳西族的服饰古"今变化较大,现在的男于服装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的服装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特点是宽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为蓝、白、黑三色,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各色图案,称为"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节日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期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送一圈猪膘肉、两筒茶、一瓶酒、一盒糖,长辈则以酒、茶招待客人。至初五,全村寨男女老幼带活鸡、活鸭、猪膘肉和炯酒到温泉洗浴和野炊。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砌灶安锅,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 *** 、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祭三朵还要带着火锅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酒一几,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一般要做12个菜(冷荤、小碗、大碗各四个称为三叠水)。菜肴之中要有凉藕(表示聪明伶俐)、粉丝(表示长命百岁)、百合(表示百年合好)、丸子(表示团圆吉利),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禁忌: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3.纳西民居有怎样的特色呢

古城的民居也颇具特色。

它吸收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古城民居全部是i木结构瓦屋楼房, 楼房一般为两层,也有三层的;布局形式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 天井;注重房屋装饰,重点为门楼、照壁、外廊、天井、梁枋 等,特别是门窗格扇均雕饰各种精美的图案。

古城内无户不养 花,家家院内都种植花木,培植盆景,加上门旁河渠,垂柳依 依,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尤其值得介绍的是,因为丽江处于地 震多发区,所以古城民居建筑在总结历史的经验的基础上,具有 很强的抗震性能,即主要采用或强化穿斗式木结构的功能,使房 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这就是丽江古城历经多次大地震 而未被毁灭的秘密所在。

4.纳西族文字主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唯一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是纳西族。

有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文字有1300多个单字,以象形 表意为主,但也已发展出少数形声字,并使用同音假借的方法。

它在记录语言时,常常只用一两 个字记下一句包括好几个词的句子。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20世纪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之一,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1990年统计, 纳西族有人口 27.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其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主要聚居区。该族妇女的 服饰“七星披肩”,很有特点。

纳西族的文人、学者不少,并有一些较为著名的作品,长篇史诗 〈〈创世纪》就是其中之一。

5.纳西族人的性格特点

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1.简介 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 2.文化 纳西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

3.服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

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4.语言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

5.习俗 传统节日:新年、棒棒会、三朵节、火把节、七月骡马会。

6.纳西族服饰简介 纳西族服饰有何民族特点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7.独具特色的纳西族作文

纳西族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民族,却又有着它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黄水谷底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丽江粑粑、百合园子、白芸豆酥肉、老龙皮等食物更是独具特色。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

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都穿着紫色或藏青色坎肩,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六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在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纳西族的“转山节”。在这日,盛装的摩梭人带着贡品、佳肴与美酒汇集到格姆山下,在东巴巫师或喇嘛的主持下,向女神敬献供品,并往篝火中洒酒丶丢鲜花,以示祭祀。

礼仪过后,人们绕格姆山转一周,称为“转山”;也可绕泸沽湖走,称为“转海”。转山节为期3天,白天人们进行跳狮子舞丶赛马丶摔跤丶打跳丶对歌丶野餐等活动,入夜就在湖畔露宿。

有兴趣的可去结识姑娘们,以便日后结交“阿肖”。朴实无华而又独具特色的纳西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点象征了纳西族的历史和独特。

8.纳西族东巴文特点,历史文化价值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 *** 象雄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 *** 本教息息相关。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师说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敦巴幸饶,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丁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师,就是雍仲本教祖师。

请问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是怎样的?

东巴文是槐族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铅漏弊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从原始形态向文明形态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它笃信万物有灵。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东巴教没有寺庙和宗教组织,却有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整个纳西族古代历史文化情况。东巴文也称纳西象形文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思究鲁究”,可直译为“木迹石迹”。它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也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也就是以画物像作为记载交流的工具。

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目前已各有1400个符号,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经书,主要用于东巴在作道场时朗诵之用。东巴经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两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将其分类,大致可分为:祭天、祭龙、祭神、祭祖、驱鬼、解禳消灾、祭风、占卜、道场规矩、零杂经等十大类。它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在东巴经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诗:创世史诗《崇搬图》、战争史诗《黑白争战》、爱情史诗《鲁摆鲁饶》。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记事符号,是在形成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刻在陶器上的记事符号。原始的陶文还不能用于记录成句的语言,只能算作文字的萌芽形态,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客在青铜器收那个的金文和可在龟甲兽骨收那个地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东巴文字就有些类似此类文字。

中国远古的造字法有四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字临摹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轮廓,而略去了无关紧要的细节。文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和它所代表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历史的推移,字形和字意都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今仍保留于纳西民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就是至今唯一流传下来并仍在纳西民族中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却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传说纳西始祖丁巴什罗“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重美,合而为字”,这就是今天仍被广泛用于纳西族人生活中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搜核字。它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纳西语称为“斯究鲁究”,意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目前已知的有1400个符号,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简约、生动、粗犷、夸张,有些字初看就可以明白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老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的竹笔,沾着用松油和胶水制成的东巴墨,在一种用纳西特有的木质纤维制成的东巴纸上,用东巴象形文字写下洋洋几万卷的东巴经书,窄窄的长长的一页页装订成册,这种鞋在纸上的经书历经百年而不朽,墨迹不会退色,纸不会被虫蛀,因为这种造纸的纤维是有微毒的。

纳西的老百姓讲纳西语,但不会写东巴文字,因为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文字形态逼真,有的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纳西的先民们用它记录了纳西人对宇宙的冥想,对人来起源的解释,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纳西族的神话传说,淳朴而富有哲理,成为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灵魂写照。

东巴文字在纳西语里自然数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标记”或“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所以它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从上面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脱胎于原始的图画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个符号。国内外权威人士普遍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东巴文字似乎是一种最早期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概括、气势生动,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纳西东巴们用竹子削成竹笔,用松烟加胶水墨在一种木质纤维上,书写下几万卷卷帙浩繁的东巴经书,有的象形文字还涂上了颜色,它们记录下纳西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对万事万物的起源等纯朴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释。

东巴们都用本地土产的一种木质纤维的“纸”来书写东巴经书,天长日久被岁月染成古铜色,窄窄的、长长的一页一页装订成册。满纸日月同川鸟兽鱼虫的述说。一种天之语,一种洪荒太古之美。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相关文章

茶氨酸(茶氨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茶氨酸如果在水溶液中分解,会产生什么物质? 1、茶氨酸主要受体是脑。茶氨酸通过大脑屏障进入大脑后,使大脑细胞中线粒内神经递质多巴胺...

功效作用 2024-05-04 阅读2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