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孙皓辉先生的《大秦帝国》每部多少万字?
《大秦帝国》共六部,每部字数如下:
1、第一部《黑色裂变》:754723字。
2、第二部《国命纵横》:715290字。
3、第三部《金戈铁马》:759154字。
4、第四部《阳谋春秋》:793291字。
5、第五部《铁血文明》:756916字。
6、第六部《帝国烽烟》:785853字。
扩展资料
对于《大秦帝国》的创作初衷,孙皓晖认为在中国文明史上有两点在很长时间内被大众误读。首先是秦帝国,秦帝国为中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功劳最大,但从西周到现在,秦国一竖梁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为“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孙皓晖认为那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这段历史。第二个重大的误读是对儒家的评价,从春秋到战国时代,中国的思想体系一直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思想体系一直延续到秦帝国时代。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行纤滚,逐渐形成了独尊儒术的状态。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表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纠正被误读的这两点,让客观事实全面而正面地档余呈现在大众面前。对于作品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作者表示之所以《大秦帝国》用小说的方式写,不是企图逃避历史学家的批评,而恰恰是愿意把他自己所认定的历史框架呈现给历史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秦帝国
谁能告诉我写 大秦帝国 的孙皓辉的详细介绍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生于陕西三原。有与同时代人相同的基本经历与阶段归宿。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 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完成136集《大秦帝国》文学剧本的创作,同期开始《大秦帝国》的案头准备。1998年后,辞职专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其中第一部《黑色裂变》入选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他的出生地陕西省三原县西阳镇,就是“老秦”之地,离秦国最早的国都栎阳(今临潼)只有数十公里。 自我放逐 1993年秋天,孙皓晖动笔写《大秦帝国》。身为学者,他却首先摒弃了学术著作的形式。“我说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没用。得老百姓都这么说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电视剧。”所以一开始,孙皓晖写的,是帆灶游一个《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本。 两年假期 当时,孙皓晖在法学领域,算是功成名就。他是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教学科研副主任、经济法学的学术带头人,还是第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第一卷《大秦帝国》剧本态销写完后,打印本在文化圈里流传,引起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视。1996年春节,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到西北大学给教授们拜年,亲自登门看望了孙皓晖。在他家里,副省长、校领导和他谈了很久,最后拍板:“给你两年的创作假期,就专门把这个事做完!” 1997年冬天,约定的两年期限就快到了,孙皓晖的剧本写到第五卷。但他发现,“自己根本完成不了辩尺,剧本就写了5年,如果要继续写成小说,别说两年,只怕4年、8年都不够”。 潜心创作 1998年春天,孙皓晖带着妻子,在海口一个僻静的小区居住下来。他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面凡能落脚之处,皆是书山。史籍典册、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就连一般秦史研究者不太关注的古代科普类书籍,如《水经注》、《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等,孙皓晖都统统看过。“商鞅变法,鼓励农耕,老秦人当时都种什么,收成怎么样,收上来做成什么吃,这些都得认真查实啊。” 淡泊心态 十几年中,孙皓晖始终保持着不疾不徐的淡泊心态。每天写一个故事段落,万余字到寥寥几百字不等。但也有焦虑的时候,这些年,清朝热、明朝热、汉唐热,在电视屏幕和图书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唯独孙皓晖立志要呼吁的“中华文明正源”——秦,还是沉默的。书一日没写完,他就一日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焦躁起来,在和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他会痛心疾首地喊:“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衰落期啊!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和中华文明源头上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秦时期对接!” 16年历程 2008年春天,当孙皓晖在遥远的海岛上,敲下小说《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满头黑发已经灰白。从43岁到59岁,他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16年,都义无反顾地献给了《大秦帝国》。 摘抄于百度百科。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记得采纳。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孙皓晖与《大秦帝国》
文/石墨杨
【一】法学才子
年轻时喜欢热闹怕寂寞,年老时不喜乱哄哄渴望独处。
在所有的寂寞时光后,我们拼了命,尽了兴,结果都不会太腔旁差。
孙皓晖先生当年西北大学法学系任教授的时候,日子过得很惬意。
1993年秋天,孙皓晖开始动笔写《大秦帝国》。这个选择之后惬意的生活就结束了。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生于陕西三原,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有与同时代人相同的基本经历与阶段归宿。
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完成136集《大秦帝国》文正则学剧本的创作,同期开始《大秦帝国》的案头准备。
1998年后,辞职专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大举圆棚秦帝国》,其中第一部《黑色裂变》入选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当时,孙皓晖在法学领域,已经功成名就。他是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教学科研副主任、经济法学的学术带头人,还是第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第一卷《大秦帝国》剧本写完后,打印本在文化圈里流传,引起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视。
1996年春节,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长到西北大学给教授们拜年,亲自登门看望了孙皓晖。在他家里,副省长、校领导和他谈了很久,最后拍板:“给你两年的创作假期,就专门把这个事做完!”
1997年冬天,约定的两年期限就快到了,孙皓晖的剧本写到第五卷。但他发现,“自己根本完成不了,剧本就写了5年,如果要继续写成小说,别说两年,只怕4年、8年都不够”。
十几年中,孙皓晖始终保持着不疾不徐的淡泊心态。每天写一个故事段落,万余字到寥寥几百字不等。但也有焦虑的时候,这些年,清朝热、明朝热、汉唐热,在电视屏幕和图书市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唯独孙皓晖立志要呼吁的“中华文明正源”——秦,还是沉默的。书一日没写完,他就一日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焦躁起来,在和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他会痛心疾首地喊:“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衰落期啊!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和中华文明源头上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秦时期对接!”
【二】潜心创作
1998年春天,孙皓晖带着妻子,在海口一个僻静的小区居住下来。他有一间30多平方米的书房,里面凡能落脚之处,皆是书山。史籍典册、诸子百家、先秦文学,就连一般秦史研究者不太关注的古代科普类书籍,如《水经注》《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等等,孙皓晖都统统看过。“商鞅变法,鼓励农耕,老秦人当时都种什么,收成怎么样,收上来做成什么吃,这些都得认真查实啊。”
16年历程
他去了海南开始了隐居写作生活。这种寂寞才刚开始,这一开始就持续了16年。
2008年春天,当孙皓晖在遥远的海岛上,敲下小说《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满头黑发已经灰白。从43岁到59岁,他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16年,都义无反顾地献给了《大秦帝国》。
【三】鸿篇巨制
《大秦帝国》之所以让那么多读者感奋,正在于这部作品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学子喜欢看,军人喜欢看,商人喜欢看,农民喜欢看,男人喜欢看,女人也喜欢看。说到底,人们喜欢的,正是这部作品所召唤的我们已经在某种意义上缺失了的那种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万千故事之中,而不仅仅是几句表白。唯其如此,他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也让我们喜欢着这部作品。
《大秦帝国》告诉读者,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孙皓晖在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他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
作品简介:
《大秦帝国》是其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分为六部 :《黑色裂变》 《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 《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旧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全新修订版版《大秦帝国》在2012年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是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
如何评价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可信吗?
孙皓晖先生为什么要专门写《大秦帝国》这本书,就是为了追寻中华文明的根源,也就是这本书中所谓的大争之世,皆有争心。像老秦人一物陪样,有血性,就算有困难也能砥砺前行,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这才是中华应有的精神,这是从建造中华文明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就有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为了表现时代精神,以及刻画人物,孙皓晖先生肯定会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因为全部按照史书上写的话,整体的人物形象和时代叙事必然显的很呆板,这就需要加入个人想象,艺术再创造,以使得历史人物丰满起来。
简单的说,就是史料是骨架,艺术加工是血肉,整体上一定是罩拆蠢遵循历史的,但细节上就没有那么锱铢必较,非得跟历史上一样,这也不现实,毕竟史书没有那么详细。
比如书中的苏秦和张仪,历史上本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年龄相差很大,但在书中孙皓晖先生就把他们两个写成当世的对手,又交情如兄弟,连横对合纵,相爱相杀,这多好看,这也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想象。
还有就是尉佗在秦朝灭亡时,遵循秦始皇遗诏不北归,一定要守住岭南,把岭南归入华夏,即使秦朝灭亡,岭南也在我汉人手里。这样充满爱国情怀的事情,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实在不好确定,但是这样写了,读来就让人荡气回肠。
还有商鞅的爱情,你说有还是没御搭有呢,不好确定,但这能表现出商鞅的性格和人物形象。
所以,《大秦帝国》这本书,如果说全部都符合历史,肯定是不对的,但主要的框架肯定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在细节上,孙皓晖先生根据史料进行了再创作,毕竟这是一本小说,好看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