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粪便主要由什么物质构成的?百分比多少
大便的成分与品质 正视大便大便是健康的测量计水分占65-70%,固体成分占30-35% 1。食物残渣 2。细菌占20-30% 3。消化道粘膜脱落物,分泌物 4。细菌分解代谢物包括食物中不被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其中,2~30%是含氮物质,如胺、氨、吲哚(indole)、亚硝胺,臭粪素等腐败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汞),10~20%是脂肪,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粪胆素和尿胆素,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在大肠内菌群的细菌约有100种共计100兆个,如果将所有细菌首尾相接其长度可绕地球两周。排泄的大便中细菌量约占大便总量的20-30%。大肠内细菌可分为有益菌,机会菌及有害菌三类。由于机会菌如大肠杆菌等,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的情况下也会致病,因此也可将其归于有害菌类。有益菌的典型菌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其中以双歧杆菌为主。有害菌种类很多,如威尔斯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绿脓菌等许多种类的细菌。新生儿肠内无磨兆菌,婴儿期主要为双歧杆菌,肠内食物不会被有害菌分解腐化,因此,婴儿的大便为黄色略带酸味,不臭。随着年龄增长或机体功能的下降,有益菌所占的比例降低,而有害菌则随之增加。大便为什么有臭味?因为硫化氢,臭粪素,氨等。大便为什么有害身心健康?因为胺,氨,硫化氢,尿素,细菌毒素等,会导致身体老化,肝损伤,早老性痴呆症,抑郁症,抑制免疫等等。大便为什么会致癌?因为吲哚(indole)、亚硝胺,酚,胆汁酸诱导体,雌激素等,可引起大肠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等等。城乡生活中排出的有机废弃物最主要的是人粪便。粪便的成分中3/4为水,1/4为固体;固体中30%为死细菌,10%~20%为脂肪,2%~3%为蛋白质,10%~20%为无机盐,30%为未消化的残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体成分如脱落的上皮细胞。粪便的黄色是由胆红色的衍生物粪胆色素和尿胆色素形成的。气味则由细菌作用的产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粪臭素、硫醇和硫氢化物。通常人每天约排粪0.5千克;排尿量约为1500毫升,含有肾脏由血浆中清除的各缺游槐种物质,正常尿液成分为(克/升):钠3、钾0.19、镁0.36、氯4.69、碳酸根0.84、磷酸根5、尿素18、肌酸酐1.96。这些表明粪便有相当的腐蚀性,尤其在酵解后会产生酸、氨等,这就决定了修建厕所宜用陶瓷而不宜用金属。通风和密闭,亦是对厕所的重要要求。厕所是社会特别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公用设施,人们甚至用其作为衡量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伏友之一。厕所是排泄粪便用的,其设备应适应它们的化学成分,同时也具有民族和时代的特征。
粪便中都有些什么?
粪便中主要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等成分,其中除水分外成分为干物质。粪便中的水分受畜禽种类、年龄、饲料等因素影响。在各种畜禽粪便中,牛粪含水量较多,约占83%;猪粪的含水量在80%左右;羊粪的含水量坦茄较少,约占68%。初生动物粪便的含水量较高,成年动物粪便的含水量较小;同种动物饲喂多汁饲料时粪便的含水量较首信行大,疾病也可使动物粪便中的水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动物粪便中氮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未消化的饲料蛋白,二是机体代谢氮,粪氮以有机氮为主,占粪便总氮量的80%以上,粪中有机氮主要以者哗纯蛋白形式存在。粪氮形式在不同畜禽差异很大,猪粪中纯蛋白含量较高,占粪氮氮总量的60%以上;牛粪氮主要以氨态氮和尿素形式存在,纯蛋白含量较少;鸡粪氮以纯蛋白为主,其次是尿酸合氨态氮,尿素和其他含氮物很少;各种粪便中以鸡粪中氮含量最高,其次是猪粪,草食动物粪氮相对较低。
粪便中的微生物很多,存在于大肠中的微生物在粪中几乎都能找到。粪便排泄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微生物的污染,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就更多,垫料粪中还包括各种垫料已有的微生物。粪中除含有正常微生物群外,还含有病原微生物,从各种畜禽粪中几乎都能检出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及各种曲霉属的致病菌型。寄生于畜禽消化道和与消化道相连脏器中的寄生虫及虫卵等通常和粪便一同排出,部分呼吸道寄生虫也可出现在粪便中。
不仅如此,粪便中含有多种激素,粪便中的激素含量与动物的生长阶段、生理状态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有关,与饲料和垫料的成分也有一定关系。粪便中常含有多种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药物或添加剂的动物所排泄的粪便中,抗生素含量主要取决于抗生素药物或添加剂的使用量及机体的代谢状况。
粪便的组成怎样?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变成粪便排出体外。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食物,粪便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体35%。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总量的1/3 ~ 1/2,当排出粪便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另有2% ~ 3% 的含氮物质,10% ~ 20% 的无机盐,如钙、铁、镁盐。脂肪占10% ~ 20%,一种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种是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中性脂肪,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嘌呤基和维生素。
正常排枝缓历出粪便是圆柱形,长10 ~ 20cm,直径2 ~ 4cm,重量100 ~ 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哪咐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黄色,含细菌以革兰阳性为多猛搜;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粪便有什么作用?
粪便可以入药的,粪便也可以当庄稼的有机肥料。
粪便俗称大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遗物。粪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芦备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来源:
食物未被吸收而产生的残渣部分,由消化道通过大肠,从肛门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又称"屎",或者在东北方言内称"粑粑"。对于农民来说,粪便可以作为较猜哗贺好的庄稼的有机肥料。
形成:
食物在胃和肠道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
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mmol(约10.6g)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穗派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
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
正常人的粪便中含有什么物质?
粪便的成分中3/4为水,1/4为固体;固体中30%为死细菌,10%~20%为脂肪,2%~3%为蛋白质,10%~20%为无机盐,30%为未消化的残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体成分如脱落的上皮细胞。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
扩展资料: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约300克左右)对肠壁洞尺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它包括不银侍随意的低级反射和随意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虚的。当粪便充满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发出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便意。
如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即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使反射,使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舒张,同时还须有意识地先行深吸气,声门关闭,增加胸腔压力,隔肌下降、腹肌收缩,纳搏高增加腹内压力,促进粪便排出体外。如环境不允许,则由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制止粪便排出。
外括约肌的紧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而能制止粪便由肛门排出,这可拮抗排便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直肠内粪便又返回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这种结肠逆蠕动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若经常抑制便意,则可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逐渐失去其敏感性,对排粪感失灵,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多的吸收而变干硬,产生排便困难,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