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与茶有关的故事,急!!!!!!!
- 2、关于茶的故事
- 3、茶的历史故事三篇?
- 4、茶故事有哪些?
- 5、有关茶的传说或典故
与茶有关的故事,急!!!!!!!
1、芙蓉茶的故事
(一) 王知县品尝芙蓉茶 明朝永建年间,湖广益阳知县王守仁至安化考察民情,一天黄昏,来到芙蓉山下。想寻农家住宿,见迎面来了一个和尚。王知县迎上施礼并求借宿之意。长老道:"我乃芙蓉寺中长老,寺院就在山腰上,请随我来。"一路上,长老身挎的竹篓里装的翠嫩茶不时散发出阵阵清香。到了芙蓉寺,长老领着知县进禅房,亲自泡茶敬客,王知县接茶一看恰似松树针叶,待沸水冲泡,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然后自碗中心升起,约莫二尺来高时,又在空中转一圆圈,变成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少顷,白芙蓉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热气飘荡开来。顿时,幽雅清香充满禅房。知县看得目瞪口呆,连声称赞:"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稀奇之物。" 长老端起瓷杯道:"客官请用茶"。王知县双手捧碗细细品尝,觉得这茶香纯浓高,味醇鲜爽,松针在汤中竖立,欣欣向荣。笑道:"请问长老,这茶叫什么名称?"长老长叹:"此乃芙蓉山特产,叫芙蓉茶。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伤心的故事呢?"
(二) 芙蓉茶的故事 长老讲述芙蓉茶伤心的故事:早年,芙蓉山上住着一位面如芙蓉的美貌姑娘,和年迈的母亲种茶为生。她种的茶特别香,远近的人都喜欢喝她的茶。可是,她茶只给穷人喝,不给财主喝。有年春天,芙蓉姑娘正在采茶,山下财主王员外带了一帮狗腿子上山,逼她做茶。脾气倔强的芙蓉姑娘坚决拒绝,气得王员外猴脸铁青,命狗腿子毒打她,扔到茶树林中。村里一个名叫智明小伙子上山来帮芙蓉姑娘采茶,发现她血淋淋地躺在茶树林中,因伤重只说了一句话:"智哥,就将我埋在这块茶园里。"便离开了人世。智明按照遗嘱,在茶园里安葬了她,不久,芙蓉姑娘的老母因气病交加也去世了。第二年春天,芙游型高蓉姑娘坟上长出一株茶叶苗,下端出现一眼泉水。有天晚上芙蓉姑娘托梦智明,要他谷雨那天,采她坟头的那棵苗,喝了会长命百岁。智月依梦中指点采回茶叶一泡,热气升腾后,变成一朵芙蓉花,端杯喝茶,只觉味醇鲜浓……长老含泪续说:"我就是那个智明,发誓终身不娶,削发为僧,在芙蓉姑娘坟墓边修了这个寺庙。"
(三) 湘阴知县邀功请赏失败 王知县在芙蓉寺住一夜,第二天就要回县衙。临行前,长老赠给一包芙蓉青茶和一葫芦泉水。并再三嘱咐道:"芙蓉茶只有用芙蓉泉水冲泡,才会出现芙蓉奇迹。" 王知县回县衙的第二天,正好湘阴知县求访。王知县立即命书僮取芙蓉茶水招待同窗。只见沸水冲泡茶碗内,芙蓉奇迹便出现了。湘阴知县连称:"仙茶,仙茶!"王知县又将其来历告诉了他。临行时,王知县把芙蓉茶送一半给同窗好友。却说这湘阴知县是个官迷心窍之人,得了芙蓉茶后,如获至宝,连夜赶往京城,向皇上邀功请赏去了。皇上闻奏即宣献茶人上殿,问明底细后,命马上泡茶试验。湘阴知县急忙冲泡,谁知开水入杯后,茶叶上下沉浮,并不见芙蓉奇观。龙颜大怒:"小小知县,竟敢戏弄寡人,罪该万死!"湘阴知县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说道:"此茶乃好友益阳知县王守仁所献,我不过是跑腿而已,租数乞望万岁宽容。可传王守仁进京来便知分晓。"
(四) 王知县试芙蓉茶现奇观 皇帝听了,传旨命王守仁火速进京。王知县接到圣旨,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日夜兼程赶来京都。金銮殿上,皇上怒发冲冠,禁军上前要绑王知县。王知县挺立殿上说:"死要死得清白,不知小人犯了何罪?"这时,皇帝从龙案上抛下一包茶叶说道:"欺君之罪,不可不斩。"王知县这才恍然大悟,忍住怒火奏道:"芙蓉仙茶乃清高之物,只有那圣洁的芙蓉泉水才能出现奇观。若陛下恩准小人去芙蓉山取来泉水,定会出现奇观。"皇帝听了,准他一个月假期去取泉水,如果不成,灭他九族。王知县日夜兼程赶往安化芙蓉寺,将经过情况告诉长老,长老将盛着芙蓉泉水的一神尺个葫芦交给知县,他拜谢长老后赶来京城。知县一手提葫芦,从容上了金銮殿试茶,他亲自取葫芦中泉水烧开,将芙蓉茶放入白玉杯内,一冲芙蓉奇观出现了,百官们翘首踮脚观望,齐声祝福皇上洪福齐天。皇帝高兴地说:"念你献茶有功,升为江南巡抚。"王知县回到驿馆,感慨万千,芙蓉茶品质清高,我何不效仿,遂辞官为僧,拜智明和尚为师。一直活到一百岁时才圆寂。芙蓉茶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2、松罗茶的传说
安徽省休宁县有座松罗山,山上产茶颇为有名,叫松罗茶。松罗茶不仅香高味浓,而且真能够治病,至今京津济南一带的老中医开方用松罗茶的仍然很多。松罗茶主治高血压、顽疮,还可化食通便。至于松罗茶的来历,传说是明太祖洪武年间,松罗山的让福寺门口摆有两口大水缸,引起了一位香客的注意,水缸因年代久远,里面长满绿萍,香客来到庙堂对老方丈说,那两口水缸是个宝,要出三百两黄金购买,商定三日后来取。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偷,立即派人把水缸的绿萍水倒出,洗净搬到庙内。三日后香客来了见水缸被洗净,便说宝气已净,没有用了。老和尚极为懊悔,但为时已晚。香客走出庙门又转了回来,说宝气还在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树,定能长出神奇的茶叶来,这种茶三盏能解千杯醉。老和尚照此指点种上茶树,不久,果然发出的茶芽清香扑鼻,便起名"松罗茶"。二百年后,到了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来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方丈便给来者每人一包松罗茶,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两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研碎吞服,两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瘟疫流行。从此松罗茶成了灵丹妙药,名声大噪,蜚声天下。
3、乾隆御封龙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环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龙井村,村的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是著名的龙井产茶区。
传说,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另一版本)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4、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5、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6、大红袍的传说(闽北乌龙茶)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7、君山银针的传说(绿茶)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8、白毫银针的传说(绿茶)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9、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10、茉莉花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
关于茶的故事
关于茶的故事
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兆冲棚,虽然排在最末一位,但,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似乎它的地位还是更重要些。特别是上点年纪的(这里不分男女),饮茶几乎是一天生活中的主要项目,什么红茶黑茶白茶绿茶黄茶的,要么是泡上一大杯,牛饮;要么是用茶具泡,慢工出细活,花功夫品尝;要么是用一紫砂壶,手中把玩、嘴上品香。总之,对于茶,一切随个人喜好来选择,不亦乐乎?
其实,这个茶走进我们的生活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进行改革开放时开始的,但真正走进我们平民的生活里,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在此之前大家的温饱尚在每天企盼中,何有闲情逸致,饮茶品茗。那时候普通的人家渴了就是喝白开水,有的甚至是直接舀一瓢凉水牛饮。只有讲究的人家,家里来客人了才翻箱倒柜的扒出不知放了多长时间的茶叶(茶品种几乎是未知,可能茉莉花茶居多)给客人来一杯。还有的是到茶馆里提一壶放了一把茶梗的茶水,平常少有族则人花专门时间来饮茶,更别说用矿泉水来泡什么普洱、大红袍、福鼎白茶啦。
一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喝到纯正的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叶。那时我差不多也就十岁刚刚出头,父亲下放的豫东小县的某乡镇教书,家里弟兄们多,我就跟随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同事苏老师在学校的住处跟父亲和我住的房间是紧挨着的,用现在的话说是邻居。那住处说白了就是拿不用的旧教室隔成的单间房,每个老师一间,即是办公室又是卧室。苏老师是学校的体育老师,不是本地人,老家在我们省最东南的商城县,他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了豫东小县某乡镇学校工作的。他在这工作,爱人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商城县(河南省商城县和安徽省搭界)工作,俩人两地分居,但他爱人每年夏天暑假都来苏老师工作的学校探亲。
苏老师的爱人姓熊,这姓氏在当地很少见。当时因为是在学校里,大家见到她都尊称她为熊老师,其实她是纺纱厂的工人。熊老师虽说也是我们河南人,但如果她不说普通话,那她说的话我们几乎都听不懂,依稀记得当时她把“别胡说”说成“莫胡雪”。现在知道她说的那是信阳话,但那时我年龄小,不懂那么多的事儿,就认为这个满口讲“蛮”话的熊老师是地地道道南方人。
熊老师每次来学校探亲,似乎是我们住在一起的邻里邻居们期盼的大事儿,仿佛每次她不是来探望她丈夫苏老师的,而是来探望我们大家的。熊老师那时三十多岁,人长得非常漂亮,不胖不瘦,高高的身条,丰姿绰约;一双大大丹凤眼特别好看,瓜子脸一笑两个酒窝,而且她的嗓子还特别好,唱起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映山红》,简直和原唱一模一样;唱起来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戏,她把判悉阿庆嫂模仿得那是惟妙惟俏,活脱脱演绎出一个鲜活的阿庆嫂。所以她一来探亲,苏老师的那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常常是挤满了人,有老师也有学生。一是大家觉得熊老师说话特别,喜欢逗她说话;二是来听她唱歌唱戏;三是熊老师每次来都带来我们北方人没有见过的食物,比如年糕、糍粑、腊肉、茶叶等等。也就是从熊老师这,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茶叶。
记得那年暑假,学生和一部分老师都回家去了,校园里空荡荡的。这可成了我自由的天地,疯天疯地得在校园里上树掏鸟窝下地挖爬叉(蜕变前的蝉的幼虫),足足地玩了一个上午。大热的天气出汗多,水分消耗大,嗓子干得冒火,差点把我渴死了。于是我急忙跑回去在宿舍门口的压井(那时候乡镇没有自来水)边水缸里,舀一瓢凉水就往肚子里灌,正在旁边洗衣服的熊老师看见后当时就制止了我。
“小马驹,快别喝,生水喝了要拉肚子的!”
熊老师大声说着站起身从我手里拿下水舀子,拉着我到她和苏老师的住室,递给我一杯微黄泛青的水亲切地说:“喝吧,清凉解渴!”
我感激地望着熊老师,接过杯子也不客气,大口喝起来。
水一入口,一股没有体验过的味道从舌尖略过,第一个感觉就是微苦。但因为太渴了也不顾这些了,一杯水让我“咕咚咕咚”几下就牛饮下肚子里了。完毕,摸了一把嘴问道:
“熊老师,这是什么水?”
熊老师看着我喝相和满脸脏兮兮的汗道道,忍不住笑了起来:“什么水,仙水!好喝吗?”她说着用毛巾给我擦了把脸。
“好喝,就是有点说不出的味道,苦苦涩涩又有点甜!”我不好意思地说道:“熊老师,这到底是什么水呀,真好喝!”
“嘻嘻,这是茶叶水,我们那叫大叶茶,又叫毛尖! ”
“毛尖?”我有点听不懂了。
熊老师笑着说道:“嘻嘻,你小孩子家还挺会品茶,还能品出苦苦涩涩的味,这是信阳毛尖!茶叶的一种。好多小孩子都不喜欢喝,你能感觉好喝,那就再喝一杯,这次就慢慢地喝!细细品味!”说着熊老师又给我倒了一杯让我慢喝细品。
以前只知道渴了喝水,哪知道饮、品啊。从熊老师这我第一次听说品茶这个字眼,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喝有名的茶叶“信阳毛尖”!
二
再次喝茶的事儿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那一年进入省城求学,同宿舍的六位舍友有一个是来自信阳茶乡的,姓程。程同学的口音一听就和熊老师的口音一样,最难得的是这位同学从家乡带来了家里自产的信阳毛尖,使得我们享受了绿茶的美味。但是那时候还不知道信阳毛尖这种绿茶喝了会使人兴奋。一天晚上,程同学心血来潮把珍藏的信阳毛尖拿出来泡,让我们宿舍的每人都尽情喝。室友说这“铁公鸡”终于舍得拿出他的宝贝茶了,平常像宝贝蛋似的,看都不让我们看一眼。哈哈,几个家伙儿心情激动,边说边聊喝了半天。喝完,这一下问题来了。入睡了,宿舍里六个人,只有信阳茶乡的那位程同学睡得鼾声如雷,其他的——我们五位,躺在床上那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啊。看着程同学香甜地睡着,我们几个睡不着的人相互交流了一下,一致认为:睡不着是那位信阳的程同学在茶水里做了手脚。几个家伙儿这么一嘀咕,异口同声:“整他!”
于是,大半夜的,我们几个七手八脚地掀开了程同学的被子,拉住他的手脚四肢。说时迟,那时快,不由分说,把正在做美梦的程同学抬到宿舍门外的水泥地上,又极其迅速地跑回室内,躺回在各自的床上。
刚刚还睡得香香、死猪一样的程同学,突然一下子被冰凉的水泥地刺激醒了。他睁眼一看,长长的走廊静悄悄,昏黄的灯挂在天花板上,鬼火一样随风晃动!程同学定了定神儿,确认这是宿舍门外走廊,自己吓了一跳:“妈呀,我的天呢!自己晚上在床铺上睡得好好的,怎么会躺在宿舍门外呢?”
他“腾腾”从地上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嘴里嘟囔着:“这、这是咋非事儿,一定是屋里那帮小子使得坏。”一急,信阳话冒出来了:“咋非事?”我们的话说:"咋回事?”
顿时,程同学心中升腾起一团无名的怒火,简直是达到怒不可遏。于是他赶紧推开门(他没有跺门,因为程同学胆子比较小,也不喜欢惹事)冲进了室内,打开了灯。但开灯后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同宿舍的我们五个人,一个个都在呼呼噜噜在深睡中。他自己诧异了:“怎么回事呀?他们睡得好好的呀!难得是我梦游了?难道是我得梦游症了???我的妈呀!”
就在程同学感到诧异时,我忍住笑,装着刚刚从美梦中醒来,大声地呵斥他说:“程,程,你小子想干什么?半夜三更不睡觉,捣什么乱?影响大家休息!”
我这一说其他四位也顺势装着刚刚醒来,纷纷指责程同学不该半夜打扰大家休息。
“你夜游了吧!”
“犯什么神经病啦?”
“哼,明天早操我起不来找你算账!”
…… ……
大家七嘴八舌的,装得一个比一个像,反正睡不着,嘴个个像机关枪一样怼着他。不知真相的程同学见惹火了大家,于是赶紧不声不响的关了灯,躺倒床上睡了。其实他心里还在纠结:咦,奇怪呀,自己咋会就跑出去躺地下呢?许久,他两眼瞪着窗外面,望着如钩的下弦月,久久不能睡去。
我们几个也是瞪着眼差不多到天快蒙蒙亮才慢慢睡去。
后来我知道了,如果毛尖茶不经常喝,偶尔喝一次尤其是晚上喝或者喝多了是会失眠的。程同学之所以能适应 ,那是因为他生在茶乡,从小到大天天喝,练出来了。(未完待续)
茶的历史故事三篇?
茶本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经长久发展至今,茶品要顺为最佳、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即为茗品。下面我给大家带来。
茶的历史故事:太祖斩婿
明代之初,朱元璋非常重视茶马之法。为了有更多的战马保卫边疆,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 *** 确升蠢定了以陕西,四川茶叶贺绝来与少数民族进行马匹交易。并且,特别在寿州、洮州、河州、雅州等地设立了茶马司,专门管理这种贸易,为了垄断茶马交易,朝廷发出通告。禁止茶叶走私。但是,由于马贱茶贵,不少商人看到以茶易马的利润很丰厚,于是不顾禁令,纷纷贩买私茶,一些边镇守官也利用权力参与走私。这样,使朝廷的茶马互市受到很大冲击,马匹越来越少。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决心,一定要刹住茶叶走私之风,他派遣官员四处巡查,调集军队层层设防。同时,再次宣布,对偷运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都将处于极刑。胆大包天的人,就是朱元璋的乘龙快婿,附马都尉欧阳伦。
欧阳伦是朱元璋女儿安庆公主的夫婿,他自恃皇亲国戚,认为法律不能约束于他。多次派手下人到陕西偷运私茶,然后贩出境外,牟取暴利。那年,欧阳伦瞒着朱元璋,命令陕西布政司发文通告所属各府县,派遣车辆和民工为他前往河州运送私茶。这支贩茶大军一路上浩浩荡荡,不断向茶农小商敲打***,臭名远扬。终于有人一张状纸,层层递到了朝廷之上 朱元璋正为禁茶之事犯头痛,一闻此事,勃然大怒。他决心要对附马严惩不贷,以肃纲纪。1397年6月,朱元璋下旨,对附马欧阳伦及其一帮爪牙一并赐死。附马一杀,贩私茶者惶惶不可终日,炽烈的走私之风也减了许多。
茶的历史故事:竹符调水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征明初名壁,以字行,后又改字征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文征明爱茶颇深,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不交官府,他有诗吟到"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薰炉茗碗旁"。表明自己不受权贵的指使,对自己有着洁身自好的追求,他的乐趣,只在于诗书画和一杯清茶之中。
为了躲避当世权贵的干扰,杜门谢客。常煮茶吟诗、作画,对各门艺术都是精益求精,对烹茶之道也是如此。特别是对烹茶用水尤其认真。他常常是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有几次,他发觉挑夫送来的水,与以往有所不同,口感不太佳,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挑夫贪图省力,随便就近舀了一点其他泉水来敷衍他。于是,文征明想了一个办法,他就将一吵拍陪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
从此以后,文征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翟鬣香。""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等等。
茶的历史故事:板桥茶缘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最大,他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板桥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件竹枝词横披,上书"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益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说的是以茶为媒,缔结良缘的事。 郑板桥书《湓江江口是奴家
郑板桥的著作中,有一篇《扬州杂记》的文章,其中记述了一段板桥自己的"茶缘",读来饶有趣味:
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转墙竹树之间。叩门迳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词也。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告曰:"板桥即我也"。媪大喜,走呼曰"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馁甚,媪具食。食罢,其女艳妆出,再拜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板桥许诺,即取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石矾,纤手磨墨,索板桥书。书毕,复题西江月一阕赠之。其词曰:"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秀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母女皆笑领词意。问其姓,姓饶,问其年,十七岁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又曰:"闻君失偶,何不纳此女为箕帚妾,亦不恶,且又慕君。"板桥许诺曰:"今年乙卯,来年丙辰计偕,后年丁已,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归,能待我乎?"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明年,板桥成进士,留京师。饶氏益贫,花钿服饰拆卖略尽,宅边有小园五亩亦售人。有富贾者,发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动。女曰:"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归之"。
江西蓼洲人程羽宸,过真州江上茶肆,见一对联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榜写板桥郑燮题。甚惊异,问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扬州问人,便知一切"。羽宸至扬州,问板桥在京,且知饶氏事,即以五百金为板桥聘资授饶氏。明年,板桥归,复以五百金为板桥纳妇之费,常从板桥游,索书画,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羽宸年六十余,颇貌板桥,兄事之。……
四十三岁的郑板桥,正是怀才不遇的落拓之人,大约是艺术家和秉性使然,此间的他,仍不乏访古探幽的雅兴,在僻静的乡村,得茶书交订,续成一段良缘。那饶五娘的贞守盟约,不为富贵所移的真挚情操,在板桥笔下显得格外动人。这一段佳事与板桥的"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的行书,不知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络?
茶故事有哪些?
茶故事有:陆纳杖侄、孙皓赐茶代酒、苦口师等。
1、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_对叔父派庆数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
待谢安来了,陆_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差正_"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2、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_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3、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晚尘首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有关茶的传说或典故
1、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睁败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2、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哪败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3、乾隆御封龙井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环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龙井村,村的四周,峰峦秀美,云雾缭绕,是著名的龙井产茶区。
传说,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悉缓颤”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