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玉米怎么发酵才能出酒
- 2、52度的包谷烧放多久才好喝
- 3、我想用玉米酿酒,整颗的不粉碎,之前没酿过酒,现在想问下如何判断有没有发酵好?最好详细!
- 4、包谷烧怎么有一种塑化剂的味道?
- 5、2019-12-11
玉米怎么发酵才能出酒
原材料:玉米、曲子、酒甑子。
1、先用水把包谷煮软,大约要煮10个小时,煮软后拿出来晾,使温度降低。
2、晾了不再那么烫后,开始搅拌放到甑子里面发酵,发酵时间在30个小时左右,然后放到缸里面密封储存,要一个星期。
3、可以开始烤酒,炉灶上放口加好水的大锅,然后放上樵子,樵子面上放粑折,粑折上面放酒甑子。
4、将发酵好的玉米倒在酒甑子里面,中间搭好酒溜子,上面搭好天锅,锅里倒满凉水,然后用大火烧,随着温度慢慢上升,酒就出来了。
扩展资料:
玉米酒也称包谷酒、玉米烧,包谷烧等,在东北、内蒙、云贵川、山东等地区都比较常见,度数在25-70度不等,而中国另外两种常见的酒种为高粱酒和大米酒。
玉米酒的典型特点是“甜”,这是因为玉米中植酸含量过高导致的,此外,玉米中脂肪含量高,如果处理不好,生产出来的白酒邪杂味重。
在选择玉米时,我们应选购那些成色好、成熟度高、淀粉含量高、颗粒均匀,含水量低,新鲜、无霉变、无杂质的玉米为原料。用这种玉米酿酒,口感好,出酒率高。
玉米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如果我们对玉米处理不当,酿出来的酒喝了就会上头口干,酒质差,这主要是因为玉米中的脂肪转化成杂醇油而引起的,它有一股“粮食香”气味和口感,但也是“上头”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酿造较好的玉米,必须要对玉米进行脱皮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烤年酒
52度的包谷烧放多久才好喝
一年。
三个月一周期,第一个周期挥发,第二个周期酒中杂质自动分离,第三,第四周期主要是让酒有四季的小温度变化。也就是一年后,陈化的酒会比刚酿出来囗感更佳。
玉米酒,也称包谷酒,贵州某些地方也叫烧酒,玉米酒的度数有高有低。
我想用玉米酿酒,整颗的不粉碎,之前没酿过酒,现在想问下如何判断有没有发酵好?最好详细!
在发酵快要结束时,可取出少许酒醪尝之。若呈酸味,说明快发酵好了,应尽快降温停止发酵;若呈苦辣味,则发酵已过,就不能再饮用了。因此发酵适度很重要,要依发酵可控条件,凭经验掌握。
发酵好了的酒用虹吸取上层的澄清的液体。得到的生玉米酒再进行80摄氏度的水浴高温杀菌就可以直接喝了。
扩展资料:
玉米酒,也称包谷酒,贵州某些地方也叫烧酒。玉米酒的度数有高有低,酒度25到70度不等,酒味醇香,味道甘甜。
在中国酒文化版图上,玉米酒的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块和东北版块。因为这些地方的主粮就是玉米,玉米酒早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和东北的主打酒品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酒
包谷烧怎么有一种塑化剂的味道?
如果出现这样的味道,还是说明我们的包谷里面可能掺杂有其他的一些塑料袋或者是塑料成分的物质,所以在燃烧的时候就有味道。
2019-12-11
~~~湘西酒事~~~
在湘西:红白喜事都叫逮酒。逮” “dai“ 是万能动词: 吃饭, 逮饭 ,打架 ,逮架 ,接吻 ,逮啵, 喝酒, 逮酒, 挣钱 ,逮钱 ,打麻将, 逮麻将 。一个逮道出了湘西人的粗狂与豪情。酒事、酒歌、酒乐、酒舞,还有酒俗是湘西人生礼仪中最壮丽的篇章。
湘西是山和水的世界,山水孕育了湘西人性格的单纯和灵动,这种性格,与山水相映成辉,沁人肺腑。多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千年,受到楚文化、汉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渗透,成为了文化自成一派的“湘西酒事”。
不管是酒店宴还是乡村宴,逮酒是少不了的,包谷烧,高粱酒,瓶装酒,酒的档次是根据宴请方的经济实力而来,自喝酒时节,男人醉、女人醉,老头乐、小孩乐,一个湘西都是乐的。
苞谷烧酒是苗家人特制的一种酒。一般寻常巷陌都喝这种酒,就是把玉米称苞谷,经高温煮熟,7天自然发酵,12道传统酿造工艺,酒精度最高可达80°,酒香耐人寻味。当地人称之“苞谷烧”,意思就是“烧”喉“烧”胃却不伤身体。
酒度数高的,酒劲大,冲头,是男人们斗酒的首选。喝着酽酽的酒,唱着甜甜的祝酒歌:“一只里格螃蟹八呀八只脚,两把那个大钳钳呀钳铜壳……”
喝着唱着,简单的数字唱不出来了:“一只里格螃蟹一呀一只脚、三把那个大钳钳呀钳铜壳”;话语也多起来:“火车是我推着走的”“‘十八排’山峰是我堆起来的”……
酒度低的,甜而淡,适合妇女儿童食用。女人、孩子食用后脸蛋红扑扑的,好看得很。
一样的酒,一百个人喝,有一百种不同的味道;一样的醉,一百个人醉,有一百种醉态——从不声不语,到高声大气,到酒后吐真言,全因为生活的际遇和感悟不同。
民谣云:“酒是云中仙,无腿千家行,无酒不飞歌,无酒不起乐,无酒不摆舞,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俗语云:“莫言无来莫言有,但愿江河都是酒;闲来躺在沙滩上,浪来一口喝一口。”这是湘西酒文化的生动显现。
酒,折射出了湘西少数民族的民族个性和人文情结。朋友相聚要有酒,菜多菜少、档次高低是次要的,酒才是拉近彼此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
一杯白酒也好,两瓶啤酒也罢,都能让酒桌上的新交旧友,话如流水滔滔不绝,杯酒情深亲如兄弟:回首往事,像你像我;憧憬未来,有你有我。有舌头已经捋不顺了,还在眉飞色舞的;有为曾经有过过结,借着酒兴道歉的;有自认为怀才不遇,在酒桌上指点江山的;有喝着喝着,又哭又笑的。反正,该说的,不该说的,高兴的,得罪人的,人人的嘴都把不住。话说了几大箩筐,谁也听不清,谁也不计较,谁也不在乎。
等酒醒了,能想起来的,只有,喝了一顿酒,一桌子菜好像都没怎么动筷子,大家喝得投缘,喝得痛快。其他的既记不起来,也无所谓。心中念叨的,也只有,下次我只要多吃点菜、垫垫底,节奏别太快,一定可以多喝一杯,一定会比这次表现得更好。
喝酒,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目的是为了适应,是为了生存,是为了面子,或者说是冲着将来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喝酒,既论辈份更论酒量。千杯不醉的能喝之人,我们称之为“沙坝”;八两一斤以上的,雅号“酒罐”;半斤即醉,是没有封号的;一杯就倒,是不入流的。
酒场深似海,礼数多、讲究多、套路多,都希望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入流的,往往都是实诚人,一不会说二不会道,又不善推辞。上了桌,在众人“你意思一下,我喝完”的不断劝说下,觉得不好意思,只有被动喝酒的份,总是最先醉倒,变得“没意思”。喝醉了,被人连拖带架出酒店,自己醉了也不知道,还一个劲地问别人:我醉了吗?我又没喝多少!
湘西酒事的故事流传千古,诠释着世间冷暖,刻画着众生之相…它是湘西的传奇,是湘西的故事,是湘西的歌谣,是湘西的力量,是湘西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