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湖龙井茶
正宗西湖龙井价格最新公布---2011年价格
西湖龙井茶叶品牌很多,茶农也很多,不过拿浙江龙井充西湖龙井卖的更多,我就在梅家坞茶农拿买到过1200块一斤的茶叶,可朋友喝了后告诉我,是浙江龙井。晕死!
去年我直接选西湖龙井品牌茶叶,介绍一下经验:狮牌西湖龙井比较乱,都是套牌销售的,我选的是御牌西湖龙井,包装比较有档次,朋友反映还不错,价格比茶农家买高很多,一分价钱一分货吧!
2011年御牌西湖龙井明前特级
御牌西湖龙井 皇家一号(御狮) 明前特级150g 红木手工雕刻 市场价11520元
御牌西湖龙井商城 团购价9800元
御牌西湖龙井 皇家一号(御龙) 明前特级150g 红木手工雕刻 市场价8000元
御牌西湖龙井商城 团购价6800元
御牌西湖龙井 皇家一号(御云) 明前特级200g 红木礼盒 市场价5030元
御牌西湖龙井商城 团购价4280元
御牌西湖龙井 皇家一号(御虎) 明前特级150g 红木礼盒 市场价3380元
御牌西湖龙井商城 团购价2880元
御牌西湖龙井 皇家一号(御梅) 明前特级100g 皇家红锡盒 市场价1500元
御牌西湖龙井商城 团购价1280元这里有西湖龙井茶啊,这里有西湖龙井茶,我还是找不到西湖龙井茶,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西湖龙井茶的网址吧,西湖龙井茶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西湖龙井茶,谁要是可以找到西湖龙井茶,就告诉我西湖龙井茶网址吧,谢谢告诉我西湖龙井茶,找到西湖龙井茶挺不容易的啊,这儿有西湖龙井茶啊,这里有西湖龙井茶,我还是找不到西湖龙井茶,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西湖龙井茶的网址吧,西湖龙井茶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西湖龙井茶,谁要是可以找到西湖龙井茶,就告诉我西湖龙井茶网址吧,谢谢告诉我西湖龙井茶,找到西湖龙井茶挺不容易的啊,谢谢啊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映江红 大贵8181茶叶价格
无价,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师傅,选优质的原材料,做出的金骏眉10万一斤起,有钱想买,未必买的到,物以稀为贵,别太执着价格
云南野生红茶和滇红金丝王哪个贵
云南野生红茶和滇红金丝王,滇红金丝王贵。云南野生红茶,凤庆红茶,早春头采野生红,口感香甜,价格是180.00元/斤,香气饱满,有持久而独特的香气。滇红金丝王品牌是佤山映象,680元/盒,200克,分类:红茶,是罐装红茶。所以云南野生红茶和滇红金丝王,滇红金丝王贵。
茶叶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叶暴利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谁也不愿买这个账:种茶的说我只比种粮食强那么一点点,搞不好都老本贴进去,哪来的暴利?做茶的说可怜我就挣个辛苦钱,一年忙一季,昼夜不得眠,挣得不够一年花。卖茶的吆喝更厉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还养着一个人,一斤不卖也得花一样多的钱,哪来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钱不好赚啊!整个茶叶链,从种茶,到做茶,再到卖茶,都在叫屈,都没挣钱,也都没暴利。那么,一斤茶叶凭什么卖几千几万元?成本都知道,最贵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顶。明前、雨前茶就不说了,成本高,鲜叶都得五六百。可是随后的夏茶秋茶,还有扫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农自产自销的,基本都成本价卖了。但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上,并没见到价格多大变化,还是几百上千。当然也有很多的所谓自产自销,网上推卖,99元一斤,99元4斤,难道这些也是暴利吗?茶叶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虑就此产生:99元4斤送茶具还免快递费,尚且有证据说是暴利,那几百上千万元一斤的当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里?本文试图揭开一角,供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参阅。
(上图是一棵茶树,哪位知道名字)
一、茶叶链各环节成本分析为了便于阐述茶叶是否暴利部分,成本部分就概括性的介绍,不做细致分析。
第一,种茶成本。茶园的核心成本构成分三部分,人力费、材料费和管理费,其中材料费属于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主要是茶苗。管理费包括土地使用费、肥料和药物费等,一年每亩百元左右。最大头的是人工费,主要表现在茶叶采摘。按照每亩出产鲜叶300斤,每斤100元,今年豫南信阳毛尖采摘人工费每斤50元。30000元毛收入,现场扣除采摘人工费15000元 ,鲜叶毛利润15000元。大致就这个样子,全年刨干打尽,净落个每亩10000元。如此匡算,种茶确定没有暴利。
第二,做茶成本。一般的茶厂都有自己的茶园,成本会有所降低,利润有所增加。不过为了方便,还是按着简单匡算。茶厂做茶,4斤鲜叶做一斤茶,鲜叶400元,炒茶人工100元,豫南大都是小型茶厂,炒出来就卖了,行业内把这种炒好就卖的茶叶叫毛茶,初级加工的意思。
这样的茶叶最多卖到800元,一般在600-800元之间。去掉直接成本500元,税收、人情,一斤茶叶毛利最多200元。按10000斤年产量,毛利200万元,全厂一年下来的投入和费用,就花的差不多了。如此算来,做茶也没有暴利。
第三,卖茶成本。这个环节更复杂,还是要提纲挈领的叙说。卖茶成本就三个主要的内容,买茶、运输和房租,其中的运输、房租等构成销售费用。按照销售商解释,假如买进茶叶500元每斤,一般会卖到800元,费用分摊下去会有20-30%利润,根据销量还有浮动。譬如实现年销售10000斤,实现利润200万元。如果年销售1000斤,就是利润20万元。
其实不是这样算的,实际情况销售1000斤不仅不赚,或许还亏本。因为他的成本有两部分组成,动态的和固定的。动态成本里面有库存占压,季节性价格波动等,固定成本里有人工费,销量少了,都会造成实际成本上升。怎么算,总体20-30%的毛利率也不是暴利。
(顶峰时候这个茶饼能换回一件茅台)
二、茶叶的暴利到底在哪里算了一圈,算不出暴利在哪里,但是确实存在暴利,还不是个别现象。所有信息反映,高档茶叶、低档茶叶,不同品种,都有暴利。最大的可能,就在销售环节。我们从根源上寻找线索。
第一,茶叶的暴利说法起源在哪里?我们都知道,40年前的茶叶就没有暴利的说法,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那时的茶叶跟烟酒糖盐一样,百姓生活必需品,国家对价格有管理,其实不用怎么管,很好的茶叶就几块钱一斤,没人想着定价之外还能搞什么鬼。譬如茶叶,茶园是集体的、茶厂都是国营的,采茶给工分,炒茶有工资。
用现在的价值观衡量,一斤茶叶的成本就是个工分工资钱,合到块把两块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然后经过当时农村财务管理的“预算”和“决算”制度,茶园和茶厂的收益保持在田农水平。那时的农村财务制度,没有盈利的概念,讲求的是收支平衡,所以始终没有利益矛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在光山,茶叶就三几块钱一斤,好的雨前毛尖也不到10块钱,搁到现在都几千元的货。
用那时的工资水平衡量,4块一斤的毛尖茶,一个月工资可买到10斤,算是比较贵的了,但和现在比,却很高性价比,当下一个月工资只买得一斤毛尖茶叶。问题的关键在于,此前的茶叶市场极其平静,货真价实,买卖公平,就没听说过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低进高出等等现象,当然也没有暴利这个词了。
这个古老的市场一直的波澜不惊到2007年。这年让全世界认识了原产于中国云南的一种茶叶,普洱茶的惊天亮相也让世界牢牢的记住了它。当地百姓世世代代饮用的大碗茶,突然的一夜成佛,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价格飙升到三万元每斤,整体涨幅超过股市。这个线索就应该是茶叶“暴利”的起源。
第二,说不尽的普洱茶。在中国茶业史上,原产地、历史最久远、十大名茶,多么辉煌的过去,在普洱茶面前,变得都不值一提。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明:几块钱的茶叶卖到几万块还一茶难求,还有什么可以比。那么就来扒扒普洱茶的历史,看看究竟怎么了。“武侯遗种”。可能是多少年来,茶叶品种的丰富,人们居然不识普洱茶了,实在不应该。
早在东汉时期,普洱茶就是我国的名茶,后来还赢得了“武侯遗种”的美誉。要知道古时候把一个饮食物种与伟大的人物关联齐名,说明普洱茶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今商品广告的名人效应,就是学来古人的智慧。武侯是诸葛亮的尊称,他死后被刘禅封为忠武候。“朝廷岁贡”。
有正史记载的是清朝时期的《普洱府志》,说的当时普洱茶山八百里,种茶制茶十万人。仅思茅一地就年产茶叶10万担。为什么如此大的规模?就是因为雍正皇帝的经济改革,“改土归流”,激发了农民活力,振兴了农业,云南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普洱茶优势,岁贡朝廷。因为路途遥远,地方政府又故意大造声势,负责押送贡茶的官员,思茅通判又很会办事,一路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搞得路人皆知,京城都以喝到普洱茶为荣耀。
当时有个叫做阮福的人,在他的《普洱茶记》里写得明白:普洱茶名满天下,茶味最是香浓,在京城最为推崇。搞得雍正皇帝高兴的不得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立普洱府,提升普洱茶产地的行政级别和权力。“享誉世界”。普洱茶这么张扬造势,逐渐引得国外茶商的关注。在本来交易兴旺的基础上,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已经远销到欧洲。至此,包括本国西藏,周边东南亚各国,日本、西欧诸国饮茶国家,都有了正常的普洱茶贸易。
第三,普洱茶炒到天价的踪迹。赋予了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资本的可炒作性质。普洱茶的名声最早提升在清朝,直到上世纪末,依然是“饮品”本性,用来喝的一种茶叶。机会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出了个叫石昆牧的茶痴人,祖传嗜茶,或叫“茶痴”也不为过。
他1966年出生,7岁会品本岛乌龙茶,17岁开始接触普洱茶,20岁就对普洱茶颇有心得,融入了港台普洱茶文化圈,一帮子大神玩起来。最终把古董文化、哲学思想和神学佛家等等都玩到茶里。赋予普洱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上,把普洱茶严格分成三六九等,使其具有了资本的可操作内容。按着石昆牧的说法,普洱茶粗分“老茶”、“新茶”两大类,老茶里又细分古董级、印级、年份级,然后还分名号、口感、色泽等等。
本来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老陈”特性,成了玩茶的核心品质,把个香港茶人保存的年份茶叶都给搜罗出来,搞到台湾供他们品茶斗茶玩儿。以至于港台流行说说普洱茶是“生于云南,藏于香港,扬于台湾”。普洱茶问世千多年,终于在台湾成长为一个可以炒作的资本类商品,为后来资本大举进入做好了充分准备。被资本盯上的普洱茶,终于成为炒作工具。
我们都经历过“蒜你狠”、“姜你军”,当然还有更猛烈的股市血腥。那些普通农作物能够翻云覆雨,并不是市场供求变化带来的,突然成倍减产或者突然都把蒜当饭吃了,而是人为的原因。有人坐庄,拿钱先都买过来,冷库里放着不卖,造成市场短缺和恐慌,认为没蒜了,就都要买,买不到就抬价格,都竞相抬价。
当抬到相当程度时,庄家突然开闸放水,一下子都卖掉,等到买蒜的人们还没晕过来,庄家已经把蒜卖完了。这个垄断买蒜卖蒜的庄家,用的就是资本市场的玩法,叫做“资本运作”。买蒜的钱还不是自己的,是从资金市场拆借来的,然后一买一卖,还本付息,自己捞到一大笔拍屁股走人。
后来的共享单车、共享经济也是如此,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普洱茶更是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港台预热,在完全具备资本可操作的工具要素条件下,2007年的资本大量进入,就把普洱茶很便宜的价格一下子炒到天价。遂使茶叶整体行业落下个“暴利”的名声。
(八百年前这里的茶叶就名闻遐迩)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叶有没有暴利所有人都认定茶叶暴利,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事实依据,还一定很确凿。前面说到的普洱茶风波,几块的茶饼炒到几万。但是资本过后一地鸡毛,受伤割肉的自认倒霉。经过十来年的恢复,普洱茶在逐步回归本来面目。本来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认可那么高的价格。
但是暴利现象在茶叶行业依然存在,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精细深加工。说是加工,其实是分拣筛选,把从茶厂买来的毛茶按等级标准,重新筛选,包装。这个环节产生暴利的关键点在于:茶厂毛茶价格最低,茶厂几乎没什么利润,譬如豫南各县茶叶生产基本还都是小农经济模式,只能出产毛茶,质量再好,也卖不出好价,当然也是茶商压价的主要原因。但是,茶叶的质量在那里,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这样的茶叶等于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着茶叶的分级标准,重新分拣筛选,就远远不是买进的价格,构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们的茶叶生产执行的是《GB/T18797-2012茶叶感官评审室基本条件》。标准很标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说根本无法了解。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还说宝玉有价茶无价。除非老茶客,茶叶价格基本市场说了算,同样品质,行情到了一万就是一万买卖,行情一百就是一百买卖。
至于什么级别的茶叶,外观好分辨,品质难鉴别。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随时采来茶叶芽尖,做出来外观一样,起码外行看不出来。所以就给各种商业炒作留下机会,成为最适合炒作的商品。这就构成了茶叶暴利的另一大机会。
第三,扫地茶。最多见的是满屏叫卖的地板价茶叶,99元买多少。这类茶叶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图片那样,图片是优质毛尖,几千元一斤的。实际上都是过期茶、机器采茶挑剔掉的叶子,还有茶树修剪掉的扫地叶子做的茶,好点的是机器采的夏叶。本来应该扔掉的垃圾叶子,放到炒茶机器里过一道,成了茶叶,成本也就几块钱,卖到几十块,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叶暴利原因补充说明茶叶价格,并没有什么奥秘,本应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个嫩芽做一斤,卖到几千就正常,如果加工过程很繁琐,作出的茶叶更好看,味道更香,卖到上万的价格还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区的茶叶冒充名气地区的茶叶,用普通品种茶叶冒充名贵品种茶叶,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说茶叶价格。我们的市场存在的是三级价格制。譬如同样的茶树:茶农自采自做自销的,头道毛尖卖到200就知足,毕竟自己的茶树,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钱,还又习惯自己出的劳动力不算钱,下来一斤卖个200元。即便跟风涨价,最多再加100元,卖到300元就很高兴了。这一级最便宜,差别在炒茶技术。茶厂要计算成本产出利润,会卖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户茶商,还会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润就行。这一级的性价比高,差别在毛茶,级别不分。茶商把茶叶分拣分级,一般分拣出最差的茶叶,也会卖到购进价,精品级的价格就不说了,都倍数。这个行业,买进加50%利润率卖的市场惯例不大存在,起码很少见。但也不能说都会获得暴利,亏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