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茶熟香温客将至”,这句诗原诗的出处是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解析:
非也
不只明清,宋时也常有茶壶印有“茶熟香温”的款,不少诗里也会用到“茶熟”或“香温”,比如楼上那首,比如蒋杏沾的“憩然一榻横陈乐,茶熟香温午梦情。”甚至很多茶馆都挂着“茶熟香温”的匾,还有什么《茶熟香温集》。
我个人认为这是关于茶的自然而然生成的熟语,谁最先说的已不可考,但古人尚饮茶,在茶已煎熟、香正飘温之际最是惬意,所以词语才传之甚广,并无典故。
清代篆刻家黄易(二)篆刻讲堂一百零二
清乾隆九年十月十九日,黄易出生在浙江杭州钱塘县武林门外散花滩上湖墅黄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贤孝世家,可谓“文献传家,风雅一门”。
黄易生于杭州,但是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是游历在外地。在他八岁那年父亲清代诗人黄树榖去世,其母梁瑛教他识字读经。黄易长兄黄庭在楚北为人作幕僚,生活所迫他从十五岁那年便跟随兄长客游他乡。以至于三十八年后,黄易还曾写诗感慨:“鸡唱蛰吟那得眠,高寒古县早霜天。伤心卅八年前事,此日辞亲上客船。”
1765年春,黄易北上到固安开馆授徒,然后到武冈,开始了他长达八年之久的私塾教书生涯。大约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后,黄易开始跟随郑制锦做幕僚,从江苏盐城的武佑场到京郊的南宫县、清苑县辗转四年。后来郑制锦为黄易捐纳入仕。1777年8,黄易到京师领官分配河东河道。除了在河南短暂任职外,黄易的仕途生涯都是在山东度过的,而且多半在运河沿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黄易得荐升任山东济宁运河道同知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其母逝世。自任运河道以来的十年是黄易访碑、交游和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嘉庆二年(1797)丁忧服满,被临时借用捕河。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得大学士庆桂的荐举,再仕运河同知。嘉庆六年(1801)十月由运河同知护理道员。由于嘉庆三年(1798)冬曾在南旺染上了寒湿疾,就在他护理运河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三日病逝在济宁运河道任上,年五十九。
我们看了黄易的生平的大致记录,家学的影响,少年的坎坷,都对其有很深的影响。
印文:茶熟香温且自看。
文出
题画
明·李日华
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闲文印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方向,比之姓名表字印、书画鉴藏印等,闲文印的印文,大多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的名句,篆法、刀法,笔意、文意的融合,使得篆刻艺术的文化核心更加的突出。此印用细汉朱文印,中间“温”字的减笔,使得印章的印面中心更加的平稳,全章得以相互统一融合,在流动中又有砖文的意趣在其中。此印的刀法,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浙派篆刻的短切刀法是西泠四家共通的特点,而此印则突出的体现了黄易的巧,如果我们看看蒋仁的细朱文印,则可以通过对比更加强烈感受到两人的不同。
我们再来看看印款,隶书的印款,双刀刻款,如同碑刻一般。从款识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易的书法功底,其时,无论是蒋仁、还是黄易,亦或者其时的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对隶书都是有所偏好的。朱白鲜艳的印面,加上黑白厚重的款识,使得篆刻的艺术表现更加的完整。正如书法、绘画一般,有书、有画、有印、有款才完整,而篆刻艺术亦是如此,其时,篆刻已经不单单是书法、绘画的附庸,而是已经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印文:陈氏晤言氏珍藏书画
比之闲文印,此印的印文便没有可多说的了,此细朱文印,我们可以注意到,印眼的“室”字,一种极为对称与中正的处理使得印面更加的平正。而印面上方的三字的横画笔直一线,类似残破的边框,笔直又有断裂带来的节奏感。原印应该是有四面的边栏的,从印面底部的残留可知,但是残破之后,这种无边栏又有边栏的似有似无的感觉,使得印章更具有岁月的沧桑感。而“氏”字下部大面积的残破更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这种残破,是如此的自然,让人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此类朱文印,突出的体现黄易篆刻风格中的秀劲。
款识更是令人赞叹,比之明代的只简单写名或年份的款识,简直可以作为一件书法的碑刻作品来欣赏。
印文:一笑百虑忘
文出
倪元镇过娄江寓舍因偕智愚隐游姜公墩得如字
元·谢应芳
秋暑贾余勇,怀抱方焚如。
故人江上来,风雨与之俱。
遂令沸羹鼎,化为寒露壶。
幽寻陟崇丘,飘飘素霞裾。
同游得名缁,吟啸兴不孤。
大树倚高盖,小酌欢有余。
三江五湖上,群峰开画图。
独怜我乡土,烟尘尚模糊。
安知艰虞世,得此暇日娱。
一笑百虑忘,松风奏笙竽。
这方印章可以说是黄易作品中比较丁敬的作品,无论是印面还是款识都是比较接近丁敬的。也可以说这类白文印是浙派篆刻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刀法的自由而不做作,文字造型古朴中而有自然天趣,“一”、“笑”、“百”三字的平和是黄易的喜欢的设计,而“虑”、“忘”二字又可以的作写断折的处理,甚至很想汉印中将军印的风格,自由而不做作正与印文“一笑百虑忘”一般,所以我们才说闲文印是将篆刻艺术发展推进了一大步的。合理的章法突出印文的意境,相得益彰。在欣赏百年前的篆刻的同时,亦欣赏百年前的百年前的诗词,这亦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
款识中的文字刻法,我们可以看到丁敬的单刀刻款法。但是与丁敬的“倒钉款”的刻法是有不同的,更加的秀丽一些。
我们再来看一方黄易作品中比较丁敬的作品。这方印章的章法,是我们介绍过的独秀法的代表,“乙”字的独特的造型和大量的留红,与其余“酉”、“解”、“元”三字的粗满形成了对比,使得印面的重点各家的突出。而四字印文字的排列则是浙派比较典型的排列,即对角线两字较小,两字稍大。此印另外的特色是白文印的沾边处理,是非常的有特色的,甚至有种满溢的感觉,但是都是为了衬托“乙”字的独秀。类似的作品还有如下的“一不为少”印。
普洱茶的品饮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普洱茶艺一般有:选水、备器、备茶,冲泡、品饮几个过程,下面我就各个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选水
冲泡普洱茶的用水一般以甘洁、鲜活、清洌、泡茶时不显涩味、茶叶汤色稳定为首选。其中由以新鲜山泉水为最佳。新鲜的山泉水对于提高茶叶的活性和香气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冲泡陈年的普洱茶,用经过陶缸养过的山泉水为最佳,这样的水对于展现普洱茶的陈韵效果更佳。
备器
茶壶
冲泡普洱茶的器皿以宜兴的紫砂壶为首选。紫砂壶的良好透气性和吸附作用,有利于提高普洱茶的醇度,提高茶汤的亮度。选择紫砂壶一般以朱泥调砂和紫泥调砂的为理想,这样的壶透气性好。茶壶的溶剂要相对的宽松,便于茶叶条索的舒展和滋味的浸出。二三人同饮普洱茶,一般用250毫升的紫砂壶,人多时可选用300-400毫升的茶壶冲泡。刚买的新壶要用茶水煮过,去除“窑味”和土味,并经使用一段时间后(俗称“养壶”)然后再泡好茶,达到“壶熟茶香”的效果。此外,用瓷壶和盖碗也是可以冲泡普洱茶的。尤其是盖碗,其散热快,非常适合冲泡苦涩味较重的新制生茶和用料细嫩的宫廷普洱茶。
茶杯
一般以白瓷或青瓷为宜,以便观赏普洱茶的迤逦汤色。茶杯应当大于品饮铁观音功夫茶的用杯,以厚壁大杯大口饮茶,这既适应普洱茶醇厚香甜的特点,还符合普洱茶粗旷的饮茶习俗。
公道杯
一质地好的透明玻璃器皿为好。普洱茶以汤色晶莹透亮、颜色多变而在茶中独树一帜。人们常把云南普洱茶比喻为“陈酒红”、“琥珀”、“石榴红”、“宝石红”等等。观色已经成为,品赏普洱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普洱茶的汤色和质地因产地、制作工艺、用料、储存环境、陈化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观汤色既是审美也是评价普洱茶质地好坏的一个重要因子。
备茶(了解茶性)
对于普洱紧压茶的茶性有里外之分,即便是一块里外料一致的紧压茶,随着存放时间的延续,表茶和里茶的茶性也会有所区别。所以,在饮用之前,应当将紧压茶解散,放入陶罐里让其散散气,同时让面茶和里茶混合均匀。对于密封较严的小包装散茶,饮用之前也应当让其透透气。经过这样处理后饮用,其品质优于现解块,现开封,现冲泡的品质。
熟悉茶性:
云南普洱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新旧之分,生茶和熟茶之分;熟茶有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重度发酵之分,他们的茶性格不相同。每一片茶叶都有其独自的个性,只有熟悉了所泡茶叶的个性,再通过熟练的冲泡技巧,才能展现所泡茶的个性美,泡出美味的茶汤。茶性决定了所泡茶的用具选择,投茶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冲泡节奏的快慢,甚至于选用什么水。茶性与冲泡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关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普洱茶需要浸泡比较长的时间才会出味,而有的普洱茶却能在短时间出汤。这是由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在起作用。无论传统生茶还是人工发酵的熟茶,基础原料都是云南晒青茶。传统晒青茶多为手工揉捻,其揉捻时间较红茶、绿茶、铁观音等茶类短,揉捻程度也轻于这些茶,因而茶味的浸出时间相对较缓慢。这类普洱茶在冲泡过程中,总是让人有“茶味持久,茶韵悠长”的感觉。当然,也有采用机器揉捻制作的晒青茶。这部分茶叶冲泡时出味相对较快。此外,云南大宗普洱茶中的紧压茶,除少部分细嫩的面茶外,大多数以中级茶为主料,甚至有部分粗老叶。这些成熟叶和粗老叶片对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茶叶的滋味浸出也相对细嫩茶较慢,也不宜快速的冲泡。再从发酵程度对普洱茶的滋味进出速度影响看,轻发酵或者发酵适度的普洱茶,其滋味浸出速度慢于重发酵或者发酵过度的茶。
冲泡
宽壶留根泡法:对于品质较好的普洱茶采取“宽壶留根闷泡法”。“留根”就是经洗茶后从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在茶壶里一部分,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四出六”或者是“留半出半”。每次出茶后再以开水加满茶壶,直到茶味最后变淡。
“闷泡”是指时间相对较长,节奏讲究一个慢字。留根和闷泡道出了云南普洱茶的茶性。采取留根和闷泡,既能调节从始至终的茶汤浓度和滋味,又为普洱茶的滋味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和余地,达到“茶熟香温”的最佳境界。
中壶“功夫茶泡法”:就是现冲现饮,每次倒干,不留茶根。茶壶的容积因饮茶者的数量来定。用此方法也能冲泡出上好的普洱茶。如对部分较新的普洱茶或者有轻微异味的茶,用此方法现冲现饮,头几泡除去新味和异味之后,提高了茶的纯度,有利于后几泡的茶汤滋味。对于部分发酵重的茶,采取快冲快出的方法能较好的避免茶汤过浓发黑。对于苦涩味较重的茶叶,中壶快冲能减轻许多苦涩味。对于一部分采用机器揉捻的晒青普洱茶,因揉捻度重,茶味浸出快,冲泡时也以此法为宜。现实中常常会见到一部分存放不当而茶质却是很好的普洱茶,要么轻度受潮,要么窜味,开汤时茶味不够醇正,但浓甜度和厚度都不错。对于这样的茶,冲泡时也需要采用宽壶闷泡法,只是注意头两泡不留根,从第三炮起再开始留根闷泡。
冲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投茶量:冲泡普洱茶时,投茶量的大小与饮茶习惯,冲泡方法、茶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富于变化。就饮茶习惯来说,港台、福建、两广等地的人习惯饮酽茶;云南也以饮浓茶为主,只是投茶量略低于前者。江浙和北方的人喜欢饮淡茶。就浓饮的习惯而言,采用留根焖泡法时,冲泡品质正常的茶叶,投茶量和水的比例应该是1:40到1:45(干茶投放到冲泡器具容积的1/5左右)。对于其它地区的茶友,可以此为参照,通过增减投茶量来调节茶汤的浓度。如果采用“功夫茶”泡法,投茶量可适当增加,通过控制冲泡节奏的快慢来调节茶汤的浓度。根据茶性的不同,投茶量的多少也是有变化的。例如:熟茶、陈茶的投茶量可适当多一些,生茶和新茶的投茶量可适当的少些。根据不同的茶,投茶量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灵活掌握,切忌一成不变。
洗茶:明朝所著的《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尘垢,冷气,烹之则美。”对于普洱茶,洗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大多数普洱茶都是隔年甚至数年后才饮用的,储藏时间越久,越容易有沉积脱落的茶粉和尘埃,通过洗茶达到“涤尘润茶”的目的。对于品质比较好的茶,洗茶时要注意节奏,杜绝多次洗茶和高温长时间洗茶,减少茶味的流失。
水温: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温有利于发散香味,并有利于茶味的快速浸出,但高温也容易冲出苦涩味来,还容易烫伤一部分高档茶。确定水温的高低,一定要因茶而定。例如,用料较粗的饼茶和砖茶和存放时间长的陈茶等适宜用沸水来冲泡,用料较为细嫩的高档芽茶(如新制的宫廷普洱茶),适宜适当的降低水温,以85-90度为宜。
浸泡时间:浸泡时间的长短控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香气、滋味充分的展现出来。如前所述,由于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选择的特殊性,决定了冲泡的方式方法和浸泡时间的长短。浸泡时间的掌握,就一般规律来说:陈茶、粗茶浸泡的时间就需要长一些,新茶、细嫩的茶浸泡的时间就要短一些,手工揉捻的茶浸泡时间要长,机器揉捻的茶浸泡时间要短;紧压茶的浸泡时间要长,散茶的浸泡时间要短;对于苦涩味重的新茶,冲泡时要减少投茶量,缩短浸泡时间,以改善其滋味。
你去网上一搜、、这些就都出来了呀~~~~~默默
茶熟香温是什么意思?
这是关于茶的自然而然生成的熟语,谁最先说的已不可考,但古人尚饮茶,在茶已煎熟、香正飘温之际最是惬意。因此茶熟香温的意思就是茶已煎熟,香正飘温的意思。